“哲學”一名詞,已為一般人所通用,其實不甚精當。“哲”訓作“知”,“哲學”是求知的學問,未免太淺狹了。不過習慣相承,也難一時改換,並且也很難得一比此更精當的。南北朝號“哲學”為“玄學”,但當時“玄”、“儒”、“史”、“文”四者並稱,“玄學”別“儒學”而獨立,也未可用以代“哲學”。至宋人所謂“道學”和“理學”是當時專門名辭,也不十分適用。今姑且用“哲學”二字吧。
先秦諸子
討論哲學的,在國學以子部為最多,經部中雖有極少部分與哲學有關,但大部分是為別種目的而作的。以《易》而論,看起來像是討論哲學的書,其實是古代社會學,隻《係辭》中談些哲理罷了。
《論語》,後人稱之為“經”,在當時也隻算是子書。此書半是“倫理道德學”,半是論哲理的。“九流”的成立,也不過適應當時需求,其中若“縱橫家”是政客的技術,“陰陽家”是荒謬的迷信,“農家”是種植的技藝,“雜家”是雜亂的主張,都和哲學無關。
至和哲學最有關係的,要算儒、道二家,其他要算“法家”、”墨家”、“名家”了。“道家”出於史官,和《易》相同。老、莊二子的主張,都和哲學有牽涉。管子也是道家,也有小部分是和哲學有關的。
儒家除《論語》一書外,還有《孟子》、《荀子》都曾談談哲理。名家是治“正名定分之學”,就是現代的“論理學”,可算是哲學的一部分。尹文子、公孫龍子和莊子所稱述的惠子,都是治這種學問的。惠子和公孫龍子主用奇怪的論調,務使人為我所駁倒,就是希臘所謂“詭辯學派”。《荀子?正名篇》研究“名學”也很精當。墨子本為宗教家,但《經上》、《經下》二篇,是極好的名學。法家本為應用的,而韓非子治法家之學,自謂出於老子,他有《解老》、《喻老》二篇,太史公也把他和老、莊合傳,其中有一部分也是有關哲理的。儒家、道家和法家的不同,就在出發點上。儒道二家是以哲理為基本而推衍到政治和道德的,法家是旁及哲理罷了。他如宋(宋榮子),《漢書?藝文誌》把他歸在小說家,其實卻有哲理的見解。莊子推宋為一家,《荀子?解蔽篇》駁宋的話很多,想宋的主張在當時很流行,他是主張非兵的。宋所以算做小說家,因為他和別家不同;別家是用高深的學理,和門人研究,他是逢人便說,陳義很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