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清光緒二十四五年間,河南安陽縣北的小屯,發見龜甲,獸骨,其上有的刻有文字。據後人考證,其地即《史記·項羽本紀》所謂殷墟。認其字為殷代文字。現在收藏研究的人甚多。但自民國十七年中央研究院和河南省合作發掘以前所發現之品,偽造者極多(詳見《安陽發掘報告書》第一期所載《民國十七年十月試掘安陽小屯報告書》,及《田野考古報告》第一期所載《安陽侯家莊出土之甲骨文字》。又吳縣所出《國學論衡》某冊所載章炳麟之言,及《製言雜誌》第五十期章炳麟《答金祖同論甲骨文第二書》)。所以在中央研究院發掘所得者外,最好不必信據,以昭謹慎。
古人多造單字,後世則單音語漸變為複音,所增非複單音的字,而是複音的辭。大抵春秋戰國之時,為增造新字最多的時代。《論語·衛靈公篇》: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今亡已夫”!這就是說:從前寫字的人,遇見寫不出的字,還空著去請教人,現在卻沒有了,都杜造一個字寫進去。
依我推想起來,孔子這種見解,實未免失之於舊。因為前此所用的文字少,寫來寫去,總是這幾個字。自己不知道,自然可問之他人。現在所用的字多了,口中的語言,向來沒有文字代表他的,亦要寫在紙上。既向無此字,問之於人何益?自然不得不杜造了。
(一)此等新造的字,既彼此各不相謀。(二)就舊字也有(甲)訛,(乙)變。一時文字,遂頗呈紛歧之觀。《說文解字·序》說七國之世,“文字異形”,即由於此。然(子)其字雖異,其造字之法仍同;(醜)而舊有習熟的字,亦決不會有改變;大體還是統一的。所以《中庸》又說:“今天下,”“書同文。”《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六年,“書同文字”。此即許《序》所說:“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此項法令,並無效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