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所謂教育,其意義,頗近乎從前所謂習。習是人處在環境中,於不知不覺之間,受其影響,不得不與之俱化的。所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居鮑魚之肆,久而不知其臭。所以古人教學者,必須慎其所習。孟母教子,要三次遷居,古訓多重親師取友,均係此意。
因此,現代所謂教育,要替學者另行布置出一個環境來。此自非古人所及。古人所謂教,隻是效法的意思。教人以當循之道謂之斅;受教於人而效法之,則謂之學;略與現在狹義的教育相當。人的應付環境,不是靠生來的本能,而是靠相傳的文化。所以必須將前人之所知所能,傳給後人。其機關,一為人類所附屬的團體,即社團或家庭,一為社會中專司保存智識的部分,即教會。
讀史的人,多說歐洲的教育學術和宗教的關係深,中國的教育學術和宗教的關係淺。這話誠然不錯。但隻是後世如此。在古代,中國的教育學術和宗教的關係,也未嚐不密切。這是因為司高等教育的,必為社會上保存智識的一部分,此一部分智識,即所謂學術,而古代的學術,總是和宗教有密切關係的緣故。
古代的大學,名為辟雍,與明堂即係同物(已見第七、第十四兩章)。所以所謂大學,即係王宮的一部分。蔡邕《明堂論》引《易傳》說:“大子旦入東學,晝入南學,暮入西學。在中央曰大學,天子之所自學也。”(脫北學一句)又引《禮記·保傅篇》說:“帝入東學,上親而貴仁,入西學,上賢而貴德。入南學,上齒而貴信。入北學,上貴而尊爵。入大學,承師而問道。”所指的,都是此種王宮中的大學。
後來文化進步,一切機關,都從王宮中分析出來,於是明堂之外,別有所謂大學。此即《禮記·王製》所說的“大學在郊”。《王製》又說“小學在公宮南之左”。按小學亦是從王宮中分化出來的。古代門旁邊的屋子喚做塾。《禮記·學記》說:“古之教者家有塾。”可見貴族之家,子弟是居於門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