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葬之意,不徒愛護死者,又包含著一種誇耀生人的心思,而發掘墳墓之事,亦即隨之而起。讀《呂覽·節喪》、《安死》兩篇可知。
當時墨家主張薄葬,儒家反對他,然儒家的葬禮,較之流俗,亦止可謂之薄葬了。學者的主張,到底不能挽回流俗的波靡。自漢以後,厚葬之事,還書不勝書。且將死者的葬埋,牽涉到生人的禍福,而有所謂風水的迷信。死者無終極(漢劉向《諫成帝起昌陵疏》語),人人要保存其棺槨,至於無窮,其勢是決不能行的。
佛教東來,火葬之俗,曾一時盛行(見《日知錄·火葬》條),實在最為合理。惜乎宋以後,受理學的反對,又漸漸的式微了。現在有一部分地方,設立公墓。又有提倡深葬的。然公墓究仍不免占地,深葬費人力過多,似仍不如火葬之為得。不過風俗是守舊的,斷非一時所能改變罷了。
交通、通信,向來不加區別。其實兩者是有區別的。交通是所以運輸人身,通信則所以運輸人的意思。自有通信的方法,而後人的意思,可以離其身體而獨行,於精力和物力方麵,有很大的節省。又自電報發明後,意思的傳達,可以速於人身的運輸,於時間方麵,節省尤大。
交通的發達,是要看地勢的。水陸是其大別。水路之中,河川和海道不同。海道之中,沿海和遠洋的航行,又有區別。即陸地,亦因其為山地,平地,沙漠等而有不同。野蠻時代,各部族之間,往往互相猜忌,不但不求交通的便利,反而有意阻塞交通,其時各部族所居之地,大概是頗險峻的。
對外的通路,隻有曲折崎嶇的小路,異部族的人,很難於發見使用。《莊子·馬蹄篇》說:古代“山無徯隧,澤無舟梁”。所指的,便是這時代。到人智稍進,能夠降丘宅土,交通的情形,就漸和往昔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