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兒童精神分析

第55章 附錄二:說明

字體:16+-

《兒童精神分析》是梅蘭妮·克萊因早期研究成果中的巔峰之作。最重要的是,它是兒童分析方麵的優秀著作。這本書描述了梅蘭妮·克萊因在心理分析中的遊戲策略,這是她在20世紀20年代初期的柏林率先開創出來的一種策略,而差不多在同一時期胡賀慕斯博士(《兒童分析策略,1921》)及安娜·弗洛伊德(《兒童分析策略的入門》,1927)創立了另一種發展路線。梅蘭妮·克萊因在《兒童分析專題論文集》(1927)中對它們之間的差異進行了討論,並在《兒童分析中的遊玩策略》(1955)中介紹了這個策略的早期曆史。

梅蘭妮·克萊因從未改變她在《兒童精神分析》中奠定的技術原理,這個原理也一直是她兒童分析工作的基礎。那個時候,她已經針對個體心理機能形成了自有特色的普通概念。她認為,自我形成了一個內化形象的內在世界,並通過投射和內射的過程與真實客體發生互動。由於它對客體的施虐特質,自我受到了焦慮的困擾。它早期的主要任務就在於成功克服焦慮。這個時候的焦慮已經帶有精神病特質;隨著發展的深入,它漸漸轉變成神經質焦慮。

這些觀點來源於她的早期論文,它們也會在本書進行充分地、更係統化地闡述。她的總體論點是,假設焦慮沒有過度,那它就會成為發展的動力。而且,最初克服的焦慮通常具有精神病特質,如果它沒有得到緩解的話,它能使個體在童年期就患上精神病,或在成年後產生心理疾病。在本書中,她還針對超我和俄狄浦斯情結的早期階段提出了一些假設性觀點;這些現象原本隻能通過心理分析得到了解,而且也隻能了解到它們晚期的表現形式。她認為,苛刻的超我形成於正常良知之前,並在前性器期中對戀母情境中的多變性關係表現出了嫉妒和焦慮。戀母情境包含了兒童對母親身體的施虐幻想、兩性中的女性位置及女性性特征中女性特質的真實由來。總體上,她認為我們不能從孤立的角度看待客體關係、自我、超我、性特征的發展及意象上的改變等;任意一個因素都會對其他因素造成影響。這些研究結果最初在1919和1939年發表的一係列論文中有所陳述(《克萊因文集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