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嫉羨與感恩

第71章 附錄一:注解(3)

字體:16+-

對精神分裂症中的抑鬱的論述(1960)

梅蘭妮·克萊因參加的最後一次精神分析國際會議,是1959年在哥本哈根舉辦的第21屆會議。她提交了兩篇論文:這篇短論文和《關於孤獨感》。這篇論文是抑鬱症專題論叢的一篇,研究精神分裂症中的抑鬱症狀。梅蘭妮·克萊因在這裏修正了她早期的一些觀點。

在描述這篇論文之前,匯集她關於這個主題的觀點可能是有益的。因為精神分裂症——事實上是精神病,在她的專業生涯中一直都是她的興趣所在。一些觀點從一開始就提出來了。她認為精神病過程發生在比一般認為的更早的年紀,有兩種不同的方式:在正常嬰兒身上,精神病過程是正常發展的一部分;在精神病人身上,甚至在其童年時期,就呈現出繁複和異常的形態。同時,她認為精神病過程和施虐有關,它們源自急性焦慮,這種急性焦慮導致過度使用某些原本正常的防禦,並造成破壞性影響。

這些觀點最早粗略地出現在1927到1929年間的幾篇論文中。在《正常兒童的犯罪傾向》(Criminal Tendencies in Normal Children,1927)中,她注意到一個事實:逃離現實既是兒童的正常防禦之一,也是兒童精神病的基礎(如果它成為普遍人格)。在《俄狄浦斯情結的早期階段》(1928)一文中,她描述了攻擊母親內在的潛意識幻想所導致的恐怖的內在世界和精神病。在《兒童遊戲中的擬人化》(1929)一文中,她列舉了兒童精神分裂症的征兆,詳加說明遊戲的典型形態,並且從她當時正在進行的早期超我研究中得到結論:精神病的一個核心因素是早期超我所造成的急性焦慮,而早期超我是由兒童施虐幻想中的形象形成的。下一篇論文《象征形成在自我發展中的重要性》(1930)中,記錄了對一名精神病兒童的首次分析,以及一種先於壓抑且可以和壓抑區分開來的防禦機製的存在。梅蘭妮·克萊因描述了自我如何利用這種早期機製,來驅逐它自身的施虐衝動,並攻擊有敵意的客體。她還描述了如果這個機製(當時還沒有命名)被過度使用,來排除一切施虐衝動和焦慮,對發展所產生的毀壞效果:自我因此缺乏進一步發展的手段,仍然停留在一種精神病的狀況之中。這些觀點中包括導向《從早期焦慮討論俄狄浦斯的情結》(1946)一文中的“投射性認同”的一些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