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嫉羨與感恩

第21章 關於嬰兒情緒生活的一些理論性結論(1952)(5)

字體:16+-

在另一段文字中,作者將這些紊亂概括如下(第630頁):

“由於嬰兒的大腦與神經係統尚未發育完成,他無時不處於功能解組的潛在危險當中。外在的危險是與母親突然分離,母親在直覺上或認知上必須要保持這種功能的平衡。實際的忽視或者愛的缺失,可能同樣具有災難性;內在的危險似乎是升高的緊張,這種緊張來自生物需求,以及有機體無法維持其內在能量,或是代謝的平衡與反射的興奮性。其中對氧氣的需求極為迫切,因為嬰兒的呼吸機製尚未發展妥當,不足以應付因快速的前腦發展而升高的內在需求。”

根據麗寶的觀察,這些功能紊亂可能等同於危脅生命的危險,可被視為死本能的一種表達。而根據弗洛伊德的看法,死本能是朝向有機體自身的[《超越快樂原則》(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我曾主張:這種危險由於引發了被滅絕的恐懼與對死亡的恐懼,是導致焦慮的首要原因。麗寶的觀察所闡釋的事實是:生物、生理及心理的因素從嬰兒出生時就是密切相關的。我想進一步提出結論:母親對嬰兒持續的關愛與照顧,強化了嬰兒與母親的力比多關係,而這個關係對“體質敏感或是缺乏組織”的嬰兒來說,甚至攸關其生存。這一點支持了生本能對死本能的抗爭。我在本文與《關於焦慮與罪疚的理論》(本卷)中充分地討論了這一點。

麗寶醫生的結論中,另外一個與我的結論相契合的議題,與她所描述的大約發生在第三個月的改變有關。這些改變可以被視為我所描述在抑鬱位置發展時,對應於情感生活特征的生理反應。她說(第643頁):

“在此之前,呼吸、消化與血液循環的器質性活動開始表現出相當的穩定性,表示自主神經係統已經掌控了其獨特的功能。我們從解剖學的研究知道,胎兒的循環係統通常是在此時被阻斷的……大約在此時,典型的成人腦波模式開始在腦電波圖上顯現……而它們可能意味著一種比較成熟的大腦活動形式。觀察顯示,情緒反應的發作(雖然不是常能區分清楚,但是明顯地表現出正向與負向的方向)涉及了整個運動係統……眼睛聚集良好,能夠跟隨著母親的移動;耳朵運作良好,能夠區別母親的聲音。母親的聲音或影像產生了正向的情緒反應,在以前,這樣的反應隻能靠接觸來獲得,而且現在包含了適當的微笑,甚至是真正的喜悅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