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帶傷的重陽木

第22章 印在黃土地上的紅手印

字體:16+-

餘生也晚,農村土改沒有趕上,合作化還依稀有記憶。但轟轟烈烈的“大躍進”“人民公社”“四清”運動、“農業學大寨”運動,及打倒“四人幫”後改革開放,農民再度翻身,發財致富,起樓蓋房,這些都身曆其境。加之我從小生長在農村,後來當記者又泡在農村,農村之事,農民之心,自以為還是知之甚詳,與他們千絲萬縷,相惜相通。但有一件事叫我大出所料,觸目驚心。就是安徽鳳陽小崗村的十八戶農民,曾經因為要包幹種田,竟至於冒坐牢之險來盟誓按印。他們的要求不過是一要吃飯,二要勞動,爭取用自己的勞動成果喂飽自己的肚子,難道這也犯法?許多事情真是繁而亦簡,簡而卻繁。說不準哪一個線頭就能牽出一卷千尺彩練。

我第一次知道這件事是在鄧小平同誌去世的1997年。現代出版社出了一本《鄧小平與現代中國》,講到小平同誌首先肯定了中國農民創造的這種新型的生產關係,他說:“鳳陽花鼓中唱的那個鳳陽縣,絕大多數生產隊搞了大包幹,也是一年翻身,改變麵貌。”書中收錄了那張字據,大意是:我們分田到戶,不再向國家伸手要糧,並上繳公糧,這樣做殺頭坐牢也甘心。紅手印赫然在目,深刺我心。去年,全國紀念改革開放二十年,安徽出版了一本新書,名為《起點》,洋洋二十五萬言,是專門研究新時期農村改革的,就將小崗之事定為這場改革的起點。我如饑似渴細讀一遍,10月裏便專門到小崗村去作一訪問。

小崗名崗,其實是一片平原,正處江淮之間,自古水旱災害交替,百姓苦不堪言。但今日小崗已是大道朝天,新村一片。我努力想找回當年貧窮凋敝的影子,穿過迎街的新房,左拐右拐,終於找到兩間殘留的泥草房。我彎腰進去,一位老奶奶正在灶前燒火做飯,地上是大堆的花生藤蔓,上麵還有一些未摘盡的籽粒。我蹲下身與老人聊天,順便摘一粒花生剝開送到嘴裏,說:“還沒摘盡哩,燒掉多可惜。”老人說:“東西多了,癟一點的就不要了,還不夠工錢呢。”原來,這是一間炊房,她家早蓋了新房,隔壁一個大院子,磚牆紅瓦,院裏有一大塊菜地,十幾株樹,還停著一台拖拉機。進房裏一看,更讓我吃一驚,一輛摩托車明光鋥亮,依牆而立。地上空啤酒瓶隨意插置,堆滿一箱。而牆角的麻袋已快堆到房梁。我捏一捏,是花生,再捏一袋,是大米。富了,農民已富得流油了,已從那個噩夢中醒過來了。我想找當年十八戶人秘密開會盟誓簽字的那間舊房子,可惜早已拆掉了。這間舊房也是因為老人戀舊,舍不得拆,僥幸留了下來。我說千萬要留下一兩間,這是文物啊。我知道那張按有十八個紅手印的紙片已被中國革命博物館收藏。說了一會兒話,我拉著老人在草棚前照了一張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