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新時期”的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無疑將作為共和國的“中興”史載入史冊。相信以後許多史家會來研究這一特殊曆史現象。其中原因諸多,“文革”教訓,時勢使然;人民意誌,時代潮流;時勢造英雄,小平來掌舵……這所有一切,當然都是多難之後興邦的因素。但像一切領袖的成功一樣,鄧小平性格、意誌因素不容忽視。這就是他堅定果斷,敢於堅持己見。
改革就是一場革命。既要能提出新的思想、新的方針,還要能力排眾議,堅持這個新思想、新方針。二者缺一不可。曆史上提出方案、未能堅持、虎頭蛇尾而流產的改革實在不少。鄧小平是中國改革的總設計師,其高瞻遠矚的戰略設計思路已為人所熟知,而在戰術實施中的堅定不移,則還不大為人注意。近讀史料,發現其例甚多。
1977年8月,鄧小平主持教育工作座談會。大家主張恢複高考,但又覺得今年來不及,希望從明年開始,而且教育部的原招生方案報告也已送出。小平說,就從今年改!打破常規,冬季招生。讓教育部追回發出的報告,他親自修改。這一步棋改寫了中國“文革”十年的教育史。人才興,國運興。
《百科全書》向來被稱為“沒有圍牆的大學”,是提高民族素質和國家文化建設的基本工程。法國新興資產階級最早就是通過編譯百科全書(史稱百科全書派)進行思想啟蒙、普及新知識,從而導致了1789年的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資產階級登上曆史舞台。以後百科全書隨時增改,漸成一部世界性的知識總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鄧小平指示翻譯出版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1768年英國初版,20世紀初轉讓給美國,1974年出到第十五版)。消息傳出,社會上議論紛紛,我們怎麽能出版美帝國主義的書?鄧小平不為所動,他接見美方人員說:“全世界都知道《不列顛百科全書》在學術領域內具有權威性的地位。我們中國的科學工作者把你們的百科全書翻譯過來,從中得到教益,這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在鄧小平的堅持下,中美雙方組成聯合編審委員會,曆時十年,全書終於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