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匠人較單一,大師善綜合。我們常說一技之長,一招鮮,吃遍天,這是指匠人。大師則不靠這,他縱橫捭闔,運籌帷幄,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因為凡創新、創造,都是在引進、吸收、對比、雜交、重構等大綜合之後才出現的。同樣是碳元素,軟時可為鉛筆,硬時可為金剛石,蓋因結構之變化。當匠人靠一技之長,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壓人一籌時,大師則把這一技收來隻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磚、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樓。牛頓、愛因斯坦成為物理大師並不隻因物理,還有更重要的數學、哲學等。一個畫家,當他成為繪畫大師時,他藝術生命中起關鍵作用的早已不是繪畫,而是音樂、文學、科學、政治、哲學等。同理,一個音樂、書法、文學、科學方麵的大師也是如此。而一個社會科學方麵的大師就要求更高,馬恩是一部他們那個時代的百科全書,毛澤東則是當時中國政治、軍事、文學的寶典。
這就是大師與匠人的區別。
我們研究這個區別毫無貶損匠人之意,大師是輝煌的裏程碑,匠人是可貴的鋪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師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將軍也需要士兵。但是我們必須承認這個世界有層次之別,必須有起碼的識別力,有一個較高的追求目標。拿破侖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將軍總是在優秀的士兵中成長起來的,當他不滿足於打槍、投彈的重複,而由單一到綜合,由經驗到理性,有了戰役、戰略的水平時他就成了將軍。魯班最初也是一名普通木匠,當他在技術層麵已經純熟,不滿足於斧鋸的重複,而進軍建築設計、構造原理時,他就成了建築大師。雖然從匠人而成為大師的總是少數,但這種進取精神是人類進步、社會發展的動力。古語言,法乎其上,取乎其中;法乎其中,取乎其下。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這個社會就不堪設想,地球就會停止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