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邀考察武當山文化,一路風塵,剛入住賓館用飯,抬頭見牆上一幅書法:“廉和靜美”。我停箸歇碗,一時竟忘了吃飯。主人李發平書記問:“這字好?”我說:“深得魏碑之神,厚重質樸之氣襲人,是何人所書?”李說:“不是什麽名人,本地相熟的一個朋友,名胡順江,如喜歡可約一見。”當天下午看城市廣場,左為武當劇院,題寫者未落名;右為武當博物館,為國內一書法名家所寫。我說:“此字不如他字。”李說:“他字正是胡字,從不落名。”我又駐足許久,最喜武字起筆那一短橫,泰山壓頂,如飛來之石,卻又威中有秀,重而不泥。令人想到長城上的老磚,金字塔上的條石。以後三天在景區各處多見胡字,真的皆不留名。
我不懂書法,從不敢寫字,也不敢評字,但這並不妨礙表達個人所好。正如不是歌手也愛聽歌,不是廚師也愛美食。於書法,人人說的名家,我常不以為然。如王羲之我嫌其秀,米芾我嫌其僵,蘇東坡我嫌其肥等。就是當代名家也常對不上脾氣。不是他們的字不美,俗話說,餃子吃多了還膩。倒是無意間會發現一些好字,如在野山偶見好花,讓你眼前一亮。那年在豫西一個小縣的招待所裏,也是吃飯,牆上有一幅《嶽陽樓記》,惹得我一飯三回頭。就是當地一退休幹部所寫。一次在山西綿山景區,看指路牌、景點說明,竟見字忘景。一問是山下一焦化廠工人所寫。真是深山藏古寺,藏龍又臥虎。所以每每想編一本《無名書法家選》。今天又碰著這根神經。
武當三天,我天天提到胡字。直到臨走的前一天晚上才有緣去造訪。其居為一普通宿舍樓的底層,讓他改造成“順江書院”。門前小院有花草樹木遮陰,雖數米之深,卻有曲徑通幽之效。舊式民居,高門檻,一對清代抱鼓石,兩扇老榆木大門。門前一方踏石,上方方正正刻四個字:“福壽康寧”。進門是一短走廊,天花板上有字,柱上有字。敞式客廳,廳口一對明代盤龍小石柱,背景牆磚痕、短簷、漢瓦,牆上有一大佛頭,兩邊書“納雲為畫,坐地行文”。貼牆根有一從鄂西深山淘來的老豬槽,油光發亮,槽內悠閑地遊著幾尾金魚。廚房更別致,風箱磚灶,鍋底卻吐著煤氣火苗,石頭水缸,一個百年以上的剁柴墩,牆上也有三個字:“菜根香”。臥室打橫一張清代雕花木床,腳下一個石頭火盆。最有趣的是牆上鏡框裏供著一張他父母的結婚證,字跡清晰,朱紅大印,保存得十分完好,時間是1953年,即是他出生前十一年。我說:“這些東西你從哪裏淘來?”他說:“一點一點,積累了三十年。”“這和寫字有什麽關係?”“開始隻知寫字,後來才悟到字是有根的。”本來我最喜的就是他字裏的沉穩,原來其根在這裏,在這片千百年來漢水所澆灌、父老所耕作,武當文化所濡養的土壤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