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歐石鴴的情況:歐石鴴通常一次產兩枚卵,最多不會超過三枚。它們不築巢,往往將卵產在田間**的地麵上。因此,這些卵往往都會毀在耕田的農人手裏。雛鳥會像鷓鴣一樣,一出生便飛快地從殼邊跑開,跟著雌鳥躲進燧石地。那些石縫,便成了它們最佳的藏身之所。因為這種鳥的羽毛跟這裏灰斑點點的燧石十分相近,所以即便最細心的觀察者發現了雛鳥,也可能被它們逃脫。歐石鴴的卵短而圓,表麵呈土白色,間或雜有暗紅斑點。雖然我可能無法為您捉一隻,但我隨時都可以為您指一隻出來。無論哪天,一入夜,您可能就會聽見它們在村子周圍歡唱,其叫聲或許能傳到一英裏以外。它們的腿腫得就跟那些患痛風的人一樣,所以也譯作“厚膝鴴”,真是貼切又傳神。豐收季節後,我曾在獵犬的幫助下,在蕪菁地裏射到過這種鳥。
我一直以為鷦鷯分三種[60],其中的兩種我非常熟悉,但第三種卻一直無法得到。我熟悉的那兩種鳥叫聲極為不同。兩種鳥的叫聲如此懸殊,我還從未在別處見到過。一種鳥叫聲歡快甜美,另一種卻粗糲刺耳。而且,前者的體型比後者大,身長比後者多0.75英寸,體重為2.5打蘭[61]。後者僅重2打蘭。因此,啁啾而鳴者比叫聲甜美者輕五分之一。據我的日記記載,啁啾者(它是夏季最早開始鳴叫的鳥,不過,歪脖鳥有時也會搶在它前麵。)三月中開始啼鳴,會由春入夏,一直鳴唱到八月底。這兩種鳥中,體型較大的那種鳥的腿呈肉色,體型較小的鳥的腿則是黑色的。
上周六,蝗雀[62]便開始在我的田裏“噝噝”而鳴。雖然相隔百碼,但這種小鳥的低鳴卻仿佛近在耳畔。但它若真的在你耳畔,那叫聲也不會比之前大上多少。我要是對昆蟲不熟悉,不知道此時蝗蟲還未孵化的話,根本無法相信在灌木中低鳴的,竟是蝗雀。可你若告訴村民這是鳥叫聲,那定會引來他們的嘲笑。蝗雀很狡猾,常躲在最茂密的灌木叢中,即便距人僅一碼遠,也會唧唧而鳴。為了捉住它,有時我隻得請人繞到它常出沒的籬笆那頭。可一旦如此,它就會立刻逃竄,趁我們還在一百碼外時,便像老鼠般潛入荊棘叢深處。它從不在人前現身,隻有萬籟俱寂的淩晨時分,才會在枝頭振翅而鳴。雷先生雖然不了解這種鳥,卻引用了約翰遜先生對它的描述。不過,後者顯然將其與柳鷦鷯(reguli non cristati)混為一談。要知道,這兩種鳥其實差別很大。關於這一點,可參見雷的《哲學書簡》第10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