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風靡,古人趨鶩,近一千五百年來根本上沒有改變或革除者,就是這從科場到官場的一端。看起來揭櫫著新式教育,分別出許多科目,擴充起知識的領域,也推動了中國社會向多元的競爭價值搶步而前。然而,一個又一個古老的故事往往和現實如此神似,而令今日的讀者驚詫不已:原來曆史並未成為陳跡,它隻是我們深刻的投影罷了。
·下巴掉一個
浙江省有個頗具名望的秀才,叫查秉仁,字樂山,才八九歲就進了縣學。非但文章有理致,還寫得一筆好字。讀過他的製藝之作、看過他書藝的人,都讚說是“狀元之才”,這話稱許了快二十年,就變了味兒了——尋常三年一大比,當然得秋闈得意,才好進京赴禮部會試。可是轉眼間幾度鄉試入場,查秉仁的文字始終不能受賞於試官,捱到二十七八歲上,秀才還是個秀才。
可是既然走上這一條寒窗苦讀之路,非皓首窮經不足以成就功名,隻好逢考年便進場,試來試去,試的簡直就是運氣,哪裏是身手?
這一年八月,援例入場之後,查秉仁揮毫成稿,完了八股,再寫試藝詩,也是連行直下,不過二三刻工夫便寫就了。可想到謄抄這一道手續,耗時費事,不如先小憩片刻的好。人才睡下去,就聽見耳邊有吟哦之聲,誦道:
芳樹鳩鳴後,新巢燕到初。一聲驚鳥夢,何處走雷車。
半子萌來久,三陽鬱欲舒。已經蒸勃勃,難更遏徐徐。
衝激淩高頂,砰鏗轉太虛。驟聞音擊格,才展氣吹噓。
好雨催扶耒,輕陰待荷鋤。年豐應奏瑞,太史有占書。
聽到落句,查秉仁猛可驚醒,暗道:這不是我剛剛才寫完的詩嗎?今日堂上發下考題,詩題是“雷乃發聲”,這個詩題,語出《禮記·月令》:“仲春,日夜分,雷乃發聲,始電。蟄蟲鹹動。啟戶始出。先雷三日,奮木鐸以令兆民曰:‘雷將發聲,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備,必有凶災。’”而一旦聽見這嗓音粗嘎的吟誦,不正是攤在小矮幾上、自己方才所寫的詩稿內容嗎?可是人在考棚之中,四顧不過咫尺,究竟是誰在念自己寫的詩呢?若是有人也寫了這樣的一首詩,應該跟自己一樣得意,但是怎麽能因得意而朗聲誦讀,難道不怕監考的人以鬧亂試院給轟出去嗎?就算不給轟出去,難得這樣佳妙的詩句,難道不怕讓人聽了去、剽竊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