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古詩詞,人們可能就想到深奧難懂。其實古人的好作品恰恰是最通俗易懂的。如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李清照的“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都明白如話,但又不隻是“白話”,這裏麵又有音樂、有圖畫。因為詩的功能是審美,並不是難為人,好詩人是在美感上爭風流的。倒是今人學詩、作賦,食古不化,以僻為榮,不美反澀。
中學生正當花季。
花兒是美麗的,但我們切不可停留在這美麗的瞬間。植物在開花季節其實是最辛苦最關鍵的階段,它大張開綠葉拚命地接收著陽光的熱量,深紮著須根,急切地吸吮著大地的養分。那花蒂之下開始生長一粒小小的果實,將實現一次生命的跨越。如果這道坎兒邁不過去,便隻有短暫的美麗。你仔細觀察菜園裏、果樹上有多少空花朝開暮謝,隨風委地。人生何嚐不是這樣,總有一個最關鍵的時期等著你,總有一道坎要憋足勁才能邁過去,這就是中學時期。
中學是童心剛過,青春初臨,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思想還是知識,都處於一個萌動期,朦朦朧朧又躍躍欲試。未入社會的門徑,卻已摸到了人生的輪廓;還沒有成熟的思考,但已有豐富的想象,這時最需要加強基本的素質訓練。除課堂上學習的文化知識外,他還需要從社會上、從課外讀物中汲取這四方麵的營養,即情感、理想、人格和審美。這是青年立身的四大支柱。
人從娘胎裏生出來,像一切動物一樣,對母體有最本能的依賴。馬克思說:“人是各種社會關係的總和。”作為社會的人,他的母體是整個社會,他首先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血緣的情懷,接著又感受到朋友的友誼、同事的支持,還有對異性的愛戀,然後又組成一個家庭開始人生的下一個循環。親情、友情、愛情這是誰也擺不脫的一張巨網,緣分就是網上那一個個的結。人們因緣結網,不斷展延,構成溫馨、和諧的人生。青年人要懂得愛,懂得友好、感恩和回報。無情則無義可言,無事業可言,無朋無友、無戀無家便沒有生命。中學生應該成為一個知情有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