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六個月左右,小家夥的下顎正中門齒區冒出兩顆白牙,宛如紅色田土上鑽出新筍,煞是奇觀。
二十顆乳牙一顆顆出土,得長到兩歲半至三歲才齊。漫長的“萌芽”階段,每有新牙報到,便得經曆流口水、牙床癢、情緒不佳甚至胃口變差的程序,可見成長之艱辛,連一口牙都得來不易。
老一輩的常說,小孩長牙時會發燒、瀉肚子。醫學上的解釋是,牙齒鑽出時會引起牙齦局部發炎反應,促使體內白細胞增加,進而影響大腦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樞,因而體溫略微升高,但不致持續太久。至於瀉肚子,也許是牙床癢想磨牙,小娃娃不管抓到什麽即往嘴裏送(真實的案例:啃拖鞋、咬沙發椅底下沾滿塵灰的原子筆套,愈是找不到的東西愈會在他的嘴裏發現),吃到髒東西才導致腹瀉。那陣子,我把地板擦得比自己的臉還幹淨,三兩天就用玩具清潔液泡洗小獅子、小鈴鐺、小鋼琴、小猴子、小皮球、小積木……讓他盡情啃咬玩具夥伴們。如此戰戰兢兢,總算小家夥沒因長牙而瀉肚。然而,我還是付了代價,抱著時,他一牙癢就咬我,啃骨頭似的,痛得我哇哇大叫,不僅兩邊肩膀一片瘀青,臂膀內側最柔白部分也是處處齒痕,我這個做媽的顧不得修養,直罵他:“不肖子!竟然啃你老媽牛排(我肖牛)!要不要加黑胡椒呀?”
這時期因消化能力較好,漸漸可以加重副食品的內容與分量。從麥糊、米糊至粥,果泥、菜泥至肉泥,為了培養良好且均衡的飲食習慣,每天都得搬出“家家酒”道具,製作新鮮美味的食物。
起初,為了方便,我買各種口味的小罐裝嬰兒食品,豌豆泥、牛肉泥、菠菜泥等,拌入熬爛的稀飯中,作為正餐。大約七八個月左右,我開始親自烹調小家夥專屬的什錦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