阪口安吾
那是因為在日本關於山的觀念與情感中,幾乎是與可愛的少女沒有任何關連的。
(一)山的觀念的變遷
我們的祖先為了在鄉裏與鄉裏間通行,需要跋涉溪穀、越過山峰,不過卻沒有任何人嚐試過今日我們習以為常的登山。
中國古代的畫家、文人之中,譬如石濤等人,常遍遊群山,過著宛如山中仙人的生活,我們的祖先雖然也喜歡“山中無曆日”這類詩句,或者喜愛結廬在山中的這般境地,但由我們這些慣於攀登高山的現代人看來,無論何者,都不過是山麓程度罷了。
即使是西行及芭蕉等人,雖然會穿越平常裏人行經的山嶺,但也不會特意去攀登高峰。對今日的我們而言,山和詩情大多是緊密關聯的,但我們的祖先幾乎沒有如此的情感和傷感。穗高山嶽沒有,上高地也沒有。
據橋本關雪所述,他曾多次跋涉支那的山河,發現支那的南畫絕不是歪曲現實的山水畫,確實是依照原貌描繪的寫實畫作。他所表達的意思,其實是日本畫家不該隻學習南畫的象征性筆法、形式,而忽視了南畫的寫實性。
不過,我曾在數年前居住於京都的嵐山,在雨天雲幕低垂的嵐山、小倉山、保津川的風景中,因看見了日本山水的故鄉而驚訝得目瞪口呆。這讓我了解到日本山水畫中的風景是確實存在的。
心向溫火,別無他思,撇頭見白鳥之山。
這首是香川景樹的短歌[1]。日本以前的文人、詩人、畫家,以及喜愛大自然的人們,我想他們見到山的心情,大概就和這首短歌所寄托的心情類似。與攀登的山不同,是存在於心像中的景物,是觀賞的山。
祖先們生活在最為現實的世俗之中,他們對山的觀念大概又不一樣了。山是恐懼的對象,從而轉為崇敬的對象。
如此造就了許多傳說,又以此為中心,在這一點上與文學相互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