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人常有餓意,瓊漿玉液隻宜沾沾他們的唇邊。評價是用欲望衡量的。譬如有人口渴,可以為之解渴,不可為其止渴。
——巴爾塔沙·葛拉西安:智慧箴言3
在許多愛情與**的故事中,最容易領略這條法則的精義。在戀情的萌芽階段,意中人的缺席刺激了你的想象,在她或他的周圍形成了某種光暈。但是當你了解得太深入時,光暈就會隨之黯淡,這時你的想象不再有漫遊空間,意中人變得像平凡人一樣,他的出現被視為理所當然。這就是為什麽17世紀法國著名的交際花朗克洛狄妮娜建議要經常偽裝離開意中人的原因。
“愛情從來不會因為饑渴死亡,”她寫道,“但是往往死於消化不良”。
拿破侖也懂得缺席與現身的法則,他曾說過:“如果人們經常在劇院見到我,他們就不會再注意我了。”今天的世界已經被如潮水般湧來的各種形象層層淹沒,引退的把戲就更加有力了。我們幾乎不再懂得什麽時刻應該引退,似乎也沒有任何隱私可言,因此如果有人能夠自己選擇消失,必然會令人敬畏。
這條法則更貼近日常生活的應用,且更深入闡釋其精義,就是經濟學上物以稀為貴的原則。
17世紀的荷蘭,上層階級希望鬱金香不僅僅是漂亮的花朵,而且能成為某種地位的象征。於是他們讓鬱金香變得稀罕,使普通人很難獲得,結果引發了後來稱之為“鬱金香狂潮”的風波:當時一朵鬱金香比等重的黃金還貴。同樣在20世紀,藝術經紀人杜文為了抬高藝術品的價格與地位,曾買下所有的收藏,儲藏在地下室。於是他賣出去的傑作就不僅僅是一幅畫,它們已成為人們崇拜的對象,價格更因為稀罕而提高。
延伸物以稀為貴的道理,應用在技能上,讓自己可以貢獻世界的能力既稀罕又難以發掘,馬上就能提高自己的身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