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日猶可偷換,還有什麽數定之事不可改易呢?
袁枚,字子才,號簡齋,平生以詩文結絡各方俊傑,形成一個十分壯觀的社交圈,在這個社交圈裏,有個人叫史茗楣。這史先生本來是袁簡齋的幕友,精通錢穀不說,還寫得一手好字。由於詩酒唱和的聚會上總少不了他,不到十年之間,令譽滿八閩,凡福州、興化、建寧、延平、汀州、邵武、泉州、漳州等八地的地方民政、財政長官,無不禮敬尊重。
即令這史茗楣已經從袁簡齋的幕中退下,各地州縣主動送上酬金、前來殷殷問訊、請代箸籌的地方官長仍舊絡繹於途。也由於他本人慷慨好施,經常濟貧拔蹇,所幫助的人常常受其惠而成功立業,這種人脈上的經營就不是一時一地問候示好、拉手抱拳者所能比擬的了。史茗楣於是也成了閩中一個望重四方的人物,不亞於地方官吏。
等史茗楣老了之後,仍然是“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的場麵。每日大灶開飯,葷素齊備,菜肴精潔,連瓜果茶水一律陳設整齊,來吃白食的人隻覺自身是客,絕非等閑不入流的遊民,往往備受禮遇之後,一出門,反而感慨起自己居然欺罔了那樣一位以國士待我的善人,慚愧之心忽生,居然不好意思再來叨擾了。
但是在史老先生而言,並不是沒有遺憾。他半生為幕賓,一世做善人,直到不惑之年才娶了妻室,年過耳順才為兒子結了親家,又過了好幾年,兒媳婦的肚皮始終沒動靜。史茗楣心裏著急,就怕伸腿瞪眼之際,還看不到孫子出世。
有一日,門上來了個人物,年約四十,一身布袍草履,頗有幾分仙風道骨的神采,來到門上就直說要求見“史老夫子”,司閽問其緣故,這人說:二十年前曾蒙一飯之恩,今天是來報恩的。那司閽的笑了,道:“您老莫說是來吃一頓飯就要報恩,就是來吃上一年的飯,也沒有什麽可以報的——東側院兒往裏直走,您老過了花廳聞見飯香,順著味兒去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