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傳到潼關,所有的義軍首領——自然包括李靖在內,都震動了。
在李靖,迷惘多於焦慮,而警惕又多於迷惘。兵機不測,一絲的疏忽,可以造成絕大的失敗。河東已經起兵,而且傳聞糧秣不繼,一心的指望,就在長驅而入潼關,就食於永豐倉。現在,他們全部希望落空了——這不是一人一家的得失,十幾萬大軍,進退維穀,一旦潰敗,流落民間,河東一片清淨土,立刻就會糜爛。這責任在誰?
一想到此,李靖萬分不安。他自然不是沒有替河東的義軍想過,原來的打算,是等部署稍定,占領永豐倉以後,先撥一部分糧食接濟李世民,然後等見了虯髯客,重新再研究合作的途徑。此刻,他發現自己錯了,錯在沒有能細想別人迫不及待的處境!狗急了還要跳牆,十幾萬軍隊不得一飽,自然什麽事都會做得出來的。
但是,劉文靜的作風使他憤怒。他不以為別人的劫持張出塵,可以跟他的挾持王長諧能夠相提並論,他是出於無奈而采取的一條唯一能夠進入潼關的路,但劉文靜可以舊事重提,先申述困難,請求合作或援助,於公於私,他是絕不會袖手的。這一點,劉文靜應該想得到,而竟出以劫持一個弱女子的手段,是可鄙的、可恨的。
因此,當孫道士探詢他應該如何應付對方時,他斷然決然地答道:“不理他!”
“這不妥!”孫道士大不以為然,“這不是了事的態度。”
“且等一等再說。”李靖心中焦急,表麵卻是沉著的,“劉文靜不會知道出塵要來,特意在半路上設下埋伏。無非發現出塵的蹤跡,臨時才打定的主意——這主意,李世民不會同意,他知道了,一定會把出塵送回來。”
“你有把握嗎?”
“有。”李靖毫不遲疑地答說,“李世民的性格,我很清楚。再說,若非如此,這個人又有何足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