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大名於天下”這件事,是李白一生的執念,至死未能割舍。年輕的時候尤其熾熱。
熱衷於功名這件事並不丟臉。在價值觀的問題上,絕大部分唐朝人是十分坦率的,至少,墓誌沒必要騙人吧?《唐代墓誌匯編》裏說:“人之處世,莫不欲位尊而家肥,握權而居要。”直白露骨,可也實在樸素至極。
這種人人心中翻湧的想法,就是那時的主流價值觀。
為了事業和功名,唐朝人甚至和現代大都市的年輕人一樣,總有那麽一些人想要推遲成家的時間。唐朝的普通男子大多在二十到三十歲之間完婚,最低可低至十三歲,而出於對理想的追求和對未來伴侶門第的挑剔,也有人將結婚年齡推遲到三四十歲乃至五六十歲,甚至終身不娶。
在那個每個家族背負著“傳承香火”壓力的傳統年代,為了功名的緣故,似乎三四十歲結婚也能得到家族和社會的寬容。《唐代墓誌匯編》裏還說:“常有大誌,不拘小節,每言曰:‘達則娶於卿相。’故逾既立而未婚。”
學者李燕捷的研究結果證明,在功名上的奮鬥的確是值得的:僅從壽命短長看,唐朝人均壽命有著明顯的階級差異,僧道的壽命最高,其次是高級官吏、中級官吏、平民。有趣的是,唐朝低級官吏的平均壽命竟然比平民還要短,這也意味著,“人之處世,莫不欲位尊而家肥,握權而居要”的價值觀是合乎經濟學原理的。
科舉功名是主流價值觀的時代,即便有人無意功名,恐怕最終也不得不別家入秦,社會的洪流任何時候都不好抵抗。
元載的妻子王韞秀為名將王忠嗣之女,元載位卑且出身寒微,久之為王之親屬輕賤,妻子王韞秀不堪其辱,乃勸元載入京遊學。別妻離家,進京趕考,像極了兒時戲台上的橋段。
別妻王韞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