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陳筱石製軍二首》寫於袁世凱初隱洹上之時,接到這兩首詩的陳筱石可能會覺得很奇怪:這袁項城是想勉我,還是想害我?
武衛同袍憶十年,光陰變幻若雲煙。
敏中早已推留守,彥博真堪代鎮邊。
笑我驅車循覆轍,願公決策著先鞭。
傳聞鳳閣方虛席,那許西湖理釣船。
北門鎖鑰寄良臣,滄海無波萬國賓。
湘鄂山川謳未已,幽燕壁壘喜從新。
鳴春一鶚方求侶,點水群蜂漫趁人。
旭日懸空光宇宙,勸君且莫愛鱸蓴。
德宗升遐,西後歸天,清廷一變,朝柄在轉瞬間落入攝政王載灃之手。載灃有殺袁世凱以為光緒報仇的素誌,有一天還召見了一向與袁不和的張之洞,詢問下手的機會。張之洞卻立刻跪地碰頭,連稱:“國家遭逢大故,不宜誅戮舊臣。”
袁世凱掌握了這個危及身家的訊息,立刻找上了英國駐華特命全權公使朱爾典(John Newell Jordan,1852—1925),也就憑借著朱爾典的掩護,袁立刻搭乘火車潛逃出京,躲到了他的親家——袁之四子克端的老丈人何仲璟天津的故居。當時何仲璟已經物故,其弟何頤臣暫時予以容留;直到朱爾典居間斡旋多時,算是保駐了袁的性命,才有日後“洹上隱居”的一段歲月。
袁世凱號稱退隱,如何甘於在池中久蟄?這種“我將再起”的話是不能說、又不能不說的。不能說,是為了避免親貴疑忌;不能不說,則是為了試探與號召同其心、齊其誌的儕流。於是他想到了一招:寫詩。詩以言誌,有傾訴隱衷的傳統,尤其是經由詩句中“用事”(操弄典故)的伎法,借古述今,引喻成義,讓那個特定的讀者通過對典籍所載故事的獨到體會,轉化成對寫詩之人的親切理解。袁的學力當然無法支應這種事,於是他身邊便少不了“二楊”——楊士琦和楊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