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這個誕生於印度的宗教,在發源地日漸式微。自東漢末年傳入中國以來,佛教跌跌撞撞地發展,在時間的長河中留下了許多遺跡,比如聞名中外的敦煌莫高窟,比如中國最早的木構建築南禪寺……這一章我們就以青州龍興寺出土的佛教造像窖藏為例,聊一聊關於佛教的故事。
● 青州的曆史地位
在聊龍興寺佛教造像窖藏的發現之前,我們得花一點時間,聊一聊青州這個地方。青州屬於山東省濰坊市,現在看來是個普普通通的縣級市,但在古代,青州的名頭可是響當當的,它最早見於《尚書·禹貢》:“海岱惟青州。”是大名鼎鼎的“九州”之一。
在曆史上,青州地區佛教的興盛主要因為兩件事情,而且都發生在南北朝時期。南北朝是我國曆史上非常動**的一段時期,那時候天下群雄紛爭,各路豪強勢力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在亂世之下,百姓生活得水深火熱,隻得把希望寄托在宗教上麵。所以在這段時間,佛教在中國發展得異常興盛。
東晉隆安二年(398年),慕容德在山東境內建立了南燕國,就定都於此(那個時候青州被稱為益都)。南北朝時期有很多皇帝都崇佛,慕容德也不例外,他十分看重僧人郎公,並對他“假號東齊王,給二縣租稅”。一個僧人被封為王,並且還有自己的封地租稅,這樣的待遇,在我國的佛教曆史上是絕無僅有的。而這樣的一種行為,對於郎公在南燕的弘法活動,無疑是莫大的支持。青州境內的佛教傳統由此興起。
東晉義熙六年(410)的時候,劉裕北上滅了南燕國,從此青州就歸了東晉管轄,成了南朝的勢力範圍。劉裕的大名我們可能不太熟悉,但我們小時候一定都背過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裏麵有句:“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寄奴”指的就是劉裕。412年,到印度取經的東晉高僧法顯大師自師子國(現在的斯裏蘭卡)經海路歸來,最終在青州長廣郡的牢山(現在的山東嶗山)上岸。當時青州的太守李嶷崇信佛法,他留法顯在青州居住了一年多,期間譯注了大量梵文經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