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大乘止觀述記

第11章 大乘止觀述記(8)

字體:16+-

卷第八

(卯)二,明藏體一異。分三。(辰)初,立科。二,詳釋。三,總結。今初。

次明藏體一異以釋實有義。就中複有六種差別。一明圓融無礙法界法門。二明因果法身名別之義。三明真體在障出障之理。四明事用相攝之相。五明治惑受報不同之義。六明共不共相識。

此總立科之文也。就中自分六科。文相雖顯,底蘊甚深。若不洞明其義蘊,即不能照了自己清淨真心,則道理不明,觸途成滯。若能了得,則路路皆通,得大受用。茲恐大眾不易領會,先為說其綱要。則於向後分科各釋時,不致茫無頭緒矣。

“藏體”者,如來藏之具體。即吾人天真之性德是。當部名為自性清淨心。“一異”者,如一心可開為染、淨二性。若單約淨說,複可開三,即正因、緣因、了因三佛性。若以性從修,三複開九。即正因開為法、報、應三身,了因開為文字、觀照、實相三般若,緣因開為性淨、方便淨、圓淨三解脫。約染說之,如起信開為三細六粗等。若就染淨一一細開,可至無量。而合之仍是一心。“一異”之義,即此是也。“實有”即是不空。須知此中六科所明,不外性修二德。如上文所言淨染二性用,即性德也。淨染二事用,即修德也。但上是別說,今則合辨,以顯藏體非一非異,亦一亦異,不可思議。如全修在性,性不可分則一。全性起修,修有差別則異。又性修不二而二,故開則成異。性修二而不二,故合則成一。此之謂“圓融”。又複說一不礙異,說異不礙一,此之謂“無礙”。因其無礙,所以圓融。所謂明心見性者,明此耳,見此耳。藏體又名法界。此一法界,華嚴開為四法界,(理,事,理事,事事。)法華開為十法界,(四聖,六凡。)然分則有各種界別,合則為一真之法。一真者唯一真心,華嚴名為一真法界是也。以此心體,法爾具足一切諸法,故名法界。而此圓融無礙之法界,乃是軌生物解、攝持自性之法,開則能通、閉則能禁之門,故曰“法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