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稱太平海波寬,二萬裏外卷旌帆。
隻手難扶商社稷,連城猶擁美江山。
危地馬拉涉險阻,夏威夷狄取新川。
鹿台春深骨生草,西顧遙問殷地安。
——大元資德大夫禦史中丞陝西行道馬祖常
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裏曾經如此定義過“潰退”:潰退是指一個軍事單位喪失了足夠維持整體運作能力的組織度,碎化成一個個不具威脅的分散個體。
必須要指出的是,這是“西方中心論式”的表述方式——剛愎自用,並且充滿了粗魯的直率。克勞塞維茨本人是一名普魯士軍人,不曾從事過宣傳工作,他不了解事實與文字表述之間的微妙差異,也不明白“失敗”這個詞對於發動戰爭的政客們的前途有怎樣的影響。
這種事故不會發生在殷商的軍隊中。考古學者們翻遍了所有的殷墟遺址,找遍了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每一個剖麵,從來沒有發現任何可能與“潰退”相關的金文遺跡。
那麽隻有兩種可能。
一種是蒙古式的。精通騎術的蒙古人認為一個人從馬上摔下來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蒙語中沒有表達“掉下馬來”的方式;同樣的邏輯,因為殷商軍團從來沒有遭遇過失敗或者潰退,因此也就沒有必要為此而專門發明一個詞。
還有一種是埃及式的。埃及法老們的軍隊經常在亞敘人的進攻下潰退,但法老本人總是親自修改公告,將敏感的“潰退”用鬆香塗掉,改成了“逆向自由轉進”——埃及人很驕傲地宣稱這是散兵線的最早雛形。殷商也可能擁有自己的詞匯審查部門,把所有關於“潰退”的描述性文字都用詩歌或者漫畫的形式加以修飾,讓同時代缺乏良好教育的老百姓和後世的考古學者們看不懂。
無論哪一種猜想是正確的,其實都不影響殷商殖民軍團在哈馬祖爾城的真實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