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事實證明,人民永遠是最可愛的

被誤會的唐詩

字體:16+-

古代人和現代人不一樣。現在人有複印機,有照相機,能CopyPaste,複製一段信息基本能夠做到不走樣——除非是別有用心去篡改——而古代讀書人就難多了,沒機器,想要看什麽書,非得自己挽起袖子來抄不可,就算是家裏有錢,用得起雕版印刷,也是請刻工來一個字一個字雕在版上。在這種情況之下,複製的質量很難保證。因為傳抄的人也是普通人類,會寫錯別字,會犯懶,會眼神不濟,會突然走神抄漏掉個把字,會因為急著出去吃飯擅自把筆畫減掉幾筆。這些事情,在曆史上時有發生。

如果是大部頭的著作,改動一兩個字無傷大雅,但如果是詩歌這種講究一字千金的作品,在傳抄時被改了哪怕一個字,那對作品本身將是傷筋動骨麵目全非。要知道,詩的特點是以最少的字表達最微妙的含義,一字之差,很可能就會改變整首詩的格調。萬一錯誤的版本流傳到後世,讓我們對詩人本意有了錯誤的理解,這誤會就鬧得更大了。

就拿最負盛名的唐詩來說吧。唐朝至今已經有一千多年了,中間曆經戰亂變遷,信息輾轉傳播,許多流傳至今的唐詩作品和它最初的版本已經是大不一樣了。我們耳熟能詳的一些經典名句,實際上隻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比如崔顥的那首《黃鶴樓》,被推為七律之首,開頭四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被傳頌千古,就連詩仙李白都為之擱筆歎息,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而根據施蟄存先生和台灣學者黃永武先生的考證,這首名詩的第一句就錯了。崔顥的原詩是“昔人已乘白雲去”,唐宋兩代的詩集,包括敦煌卷子,都是這麽寫的。一直到了元代,才第一次有人抄成了“昔人已乘黃鶴去”,然後到了清代,先是金聖歎誤把“黃鶴”當成真本、然後紀曉嵐據此做了修訂,沈德潛做《唐詩別裁》信了兩位大才子的說法,後來又被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照抄。《唐詩三百首》太受歡迎了,結果昔人下了白雲,改乘了黃鶴,成為一段最著名的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