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終於到了三分歸晉的時候,那麽司馬家又該是什麽德呢?
按照劉歆的新五德理論,魏是土德,接受曹魏禪讓的司馬晉就應該是金德,尚白色,因為土生金嘛。然而事情並沒有那麽簡單,就在晉武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的時候,一群老頭子官僚上書,說咱大晉是受了魏禪,應該學舜帝接受堯帝禪讓的傳統,繼承前代的土德和黃馬甲。請注意,按照舊的“五德終始說”,堯舜算一朝,都是土德,可是按照劉歆新五德學說,唐堯是火德,虞舜則是土德,根本沒有繼承——這分明是舊學派對新學派的反攻倒算嘛。
看起來司馬炎對於德性的說法不是很在意,咱隻要有德就行,是什麽德關係不大,既然老先生們都這麽說了,那就這麽定吧。可誰想如此一來卻掀起了軒然大波,新學派的閑人們紛紛上書駁斥,尤其以寫過《魏氏春秋》《魏氏春秋異同》和《晉陽秋》的大史學家孫盛態度最激烈,孫盛直接扛出“天道”來說事兒,說你們這麽搞是有違天道啊,咱們大晉代魏而興,就應該是金德代了土德。大帽子一扣,老先生們隻好認,司馬炎也就“從善若流”,從此大家夥兒都穿白衣服——倒是比做黃馬甲省工。
德性之說一旦興起,自然就會有“哈德”的人獻祥瑞之類的來配合論點,這一次也不例外。據說魏明帝時期有人在張掖的刪丹縣金山柳穀裏麵發現了一塊大白石頭,上麵寫著:“上上三天王述大會討大曹金但取之金立中大金馬一匹中正大吉關壽此馬甲寅述水。”一共三十五個大字,字是都認得,但要有人能夠讀通才叫見了鬼了。魏明帝也讀不通,但他橫看豎看,一眼發現了“討大曹”三個字,心裏極不痛快,幹脆派人把那討厭的“討”字裏的一點敲掉,變成個“計”字。等到司馬炎受了曹魏的禪讓以後,一個叫程猗的人提起這茬兒,跟司馬炎說:“這石頭上有個‘大’字,乃是極為興盛的意思;有個‘金’字,正是我晉朝的德性;還有個‘中’字,意思就是正趕上交會的時機;還有個‘吉’字,當然就是吉利的意思。這石頭分明就是暗示陛下您開創大晉王朝乃是順應天意,上上大吉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