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晚清的極品人、極品事

第十章 張之洞,成敗的暗合

字體:16+-

張之洞練洋務時主推的“漢陽造”,雖然沒有趕上甲午戰爭,但此後一直到1945年抗戰結束,堪稱中國軍隊主力武器之一。由清朝新軍開始,北洋軍、北伐軍、中央軍,“漢陽造”武裝了無數中國部隊。

1909年10月4日,張之洞在北京白米斜街十一號院溘然長逝。中國俗語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他也沒有邁過七十三歲這道坎。

張之洞去世,朝野上下痛惜不已,挽章極多。晚清經學家、文學家王闓運的挽聯除哀傷外,似有餘痛,“老臣白發,痛矣騎箕,整頓乾坤事粗了;滿眼蒼生,淒然流涕,徘徊門館我如何”。

“騎箕”一詞,來源不淺。箕是星名,即二十八宿之一的箕宿。按照古代的星象,箕宿、尾宿兩星之間有一顆“傅說星”,傳說是殷王武丁的賢相傅說去世後升天變成的,所以後來傳統詩文中常用“騎箕”、“騎箕尾”來指國家重臣之死。之前,鹹豐賜給林則徐的挽聯中也有此詞,“答君恩清慎忠勤,數十年盡瘁不遑,解組歸來,猶自心存軍國;殫臣力崎嶇險阻,六千裏出師未捷,騎箕化去,空教淚灑英雄”。

從張之洞去世到辛亥革命爆發,隻有兩年零六天。如果當時他仍活在武漢,又當如何?

1911年5月9日,“皇族內閣”宣布“鐵路國有”,這一下就觸發了清廷和地方實業、群眾的矛盾,激成民變。同年9月8日,保路同誌軍圍攻成都,抗議轉變為武裝革命。這一百二十多天中,四川出現了三場以“破約保路”為中心,經和平請願到罷市、罷課、抗捐、抗糧的強大風暴。這場風暴來勢之凶猛,席卷地域之寬廣,震撼力度之強烈,近代史上從未有過。麵對這樣的民間挑戰,清廷生怕四川出事。1911年9月上旬,瑞澂奉命將第八鎮第三十一標和第三十二標兩個營調赴四川(少數人留守武昌),另將第四十一標和第二十九標的幾個營、隊分別調往湖北宜昌、襄陽、鄖陽和湖南嶽陽等地。這項調動,使湖北腹心地區清軍兵力空虛,有利於革命者發動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