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晚清的極品人、極品事

牛人篇

字體:16+-

第八章 中國孝道,光緒不會謀刺慈禧

孟子曾說:“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封建時代的社會賢達、誌士仁人,無不以孝為起點,而後才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孝的地位可謂極高。

溥儀的老師莊士敦評價光緒是英明堅定的君主,這無疑體現了他對中國極為不了解。

1908年11月14日(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傍晚,三十八歲的光緒皇帝在中南海瀛台涵元殿心有不甘地離開了人間。當時無一名親屬或廷臣在其身旁,被人發現時已死去多時。第二天下午,掌握晚清權柄達半個世紀之久的慈禧太後在中南海儀鸞殿內死去,終年七十四歲。

無數曆史學家認為,光緒沒有勇氣衝破封建倫理思想的束縛,“天顏戚戚,常若不悅”,心境悲愴,終其一生,無法擺脫悲劇命運。

究竟什麽才是令他屈辱一生的束縛?曆史學家甚至像光緒本人一樣羞羞答答,首鼠兩端。事實上,他根本無法,也不曾下決心,軟禁乃至擒殺慈禧。

“萬惡**為首,百善孝為先”,這充分體現了“孝”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儒家關於孝道的經典《孝經》不惜篡改古訓。春秋時本來說的是“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而《孝經》為了強調孝,改為“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作為民眾行為的準則,其重要性被放在了第一位。孟子曾說:“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封建時代的社會賢達、誌士仁人,無不以孝為起點,而後才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孝的地位可謂極高。清廷的頭號敵人孫文一度認為,《孝經》所言的“孝”無所不包,無所不在。這種全方位的孝道,當然包括“二十四孝”和“掘地見母”等大量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