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大明:我的姑父是朱棣

第174章 認知的時空差異

字體:16+-

“不過,雖然說起來似乎簡單,要真正收獲巨大,應該會比較漫長,同時還需要花費大量人力、財力,可謂是福澤萬代,但耗時耗力。”

既然是暢想討論,前提是默認這種政策的發生。

太子朱高熾與姚廣孝、夏原吉等人都點了點頭。

一直沉默不語的楊士奇終於開了口,“徐大人,若是這些海島自然環境優越,開拓島嶼成為新的耕田,不失為一條可行的辦法。”

“隻不過我華夏民族素來反對離家重遷,屆時如何會有人願意拋家舍業,不遠萬裏去那些新的島嶼或陸地上,去討生活呢?”

他這話問到點子上了,眾人都是點頭稱是。

華夏民族講究追本溯源,古土舊情。

有道是:金窩銀窩不如自家草窩。

徐欽沉思。

從明清開始,華夏人尤其是閩南一帶的人們,都跑到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島嶼,甚至更遠。

都得到了很好的生存與發展。

可他們當時是被迫離開故土,為了活命才曆盡艱辛,漂洋過海。

這些人遠赴萬裏去淘金的故事,恐怕當下是無法擺出來說啊。

就在徐欽沉思之際,太子朱高熾忽然插嘴。

“孤在想,朝廷給出一個鼓勵政策,但凡願意過去的,朝廷給予一定的安家費用,供給一定的糧食和其它生活必需品,種子等。”

“隻要有第一批開頭都嚐到甜頭,讓他們回來現身說法,讓更多的人知道,海那邊天地廣闊,不用再擠在家裏的一畝三分地。”

“而是在那邊一個人能種上幾十畝地,第一年免稅,第二年減半,第三年才開始繳納,自然會有更多的人願意去了。”

“尤其是那些天災之後的難民流民,朝廷能安置到沒有天災的地方去,應該是求之不得。”

“什麽叫安置遷徙,安居樂業。”

朱高熾伸展一下肥胖的身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