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為促進世界和平做點什麽?回家去愛你的家人。
——特蕾莎修女
愛是構建家庭城堡的基石。乍一看,愛和同情似乎是一回事——或者至少在意思上是非常相近的。同情是對他人所承受的苦難懷有同情心,有想要幫助他人緩解這種苦難的願望。而愛是對某人懷有一種深深的喜愛和依戀。有同情心並不一定就有愛,但有愛就一定有同情心。
孩子需要來自父母的愛,也想擁有來自父母的愛。孩子能清楚地意識到父母是否愛他,以及有多愛他,當他們得到了來自父母的愛時,就會珍惜這種愛。要闡釋這一點,我想分享傑克遜在一項學校作業中寫的詩:
親情
傑克遜·邦尼,11歲
我記得房子裏洋溢的溫暖
每個人都知道我們內心充滿幸福
不是因為我們收到的禮物
而是因為我們擁有的幸福
當我們送出色彩鮮豔的禮品盒時
我們覺得欣喜萬分
和你擁有大家的珍惜和關懷時
所體會到的感覺是一樣的
親情是我們要擁抱的東西
而不是要推開的東西
它是如此地重要,如此地珍貴
很多人很難擁有它
我們的世界需要意識到
對幸福而言最重要的不是物質的東西
別人能讓你覺得自己被需要
別人能讓你感到心滿意足
隻有一個詞可以描述這樣的畫麵
那就是親情
童年的愛
父母給予的溫暖會影響孩子當下的幸福,也會影響孩子整個成年時期的幸福。相關的研究和軼事證據都表明,親情對我們的情緒健康有著很大影響,這種影響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既會影響我們的情緒,也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哈佛大學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童年時期擁有慈愛父母的孩子可以在以後擁有更美好的人生。這項研究先評估了童年時期父母給予的溫暖、喜歡和愛,然後評估了中年時期的活躍因素(比如幸福感、自我接納、社交關係,以及為社區做的貢獻)111。即使研究排除了社會經濟學和其他因素,依然不影響結論的真實性。父母的愛和孩子的發展之間的關係是很明顯的,並且是持續存在的。那些覺得自己的父母很溫暖、很慈愛的人更有可能在成年時期發展得更好。這項研究的負責人泰勒·範德韋勒(Tyler VanderWeele)說:“我們看到父母給予的溫暖可以給孩子帶來更多的幸福,讓孩子擁有更多的社會接納,還會降低孩子抑鬱、焦慮和吸毒的風險。”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