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有一門叫“社會課”的學科,當時還沒曆史課,於是秦始皇這個震鑠古今的稱號委屈地擠進了社會課本裏。社會老師簡單粗糙地把秦始皇橫掃六國的故事,用讀課文的方式一句話講完了,然後概括說:“他是我們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自號皇帝的人,因此被稱為‘始皇帝’。”
說完,全班哄堂大笑。一個粗俗的問題就此困擾了我很久,難道秦朝的時候,“屎”這個詞不存在嗎?如果存在,秦始皇為啥要給自己上這麽個一聽就有歧義的稱呼?莫不是古人並不這麽稱呼排泄物?等我愛上曆史後,遍查了書籍,發現原來我們禮儀之邦的華夏民族對這個詞是有雅稱的——“燥矢”。矢本來是箭的意思,變成代指排泄物,其實是古人為了避諱而寫的通假字。由此可知,矢、屎在古代是一個發音。
那麽,問題會不會出在“始”的讀音上?這個字在古代和我們現在的讀法一樣嗎?幸好,古代字的讀法也留了證據。古人對字音其實也有注音,隻是不像現在由字母表示,那會兒的注音,就是拿兩個字來注解,稱為“反切”。反切其實很簡單,取被拿來“切”的兩個字中前一個的聲母音,再取第二個字的韻母加音調,就是該字的正確讀法。比如《廣韻》《正韻》對始的反切是“詩止切”,詩的聲母是sh,止的韻母是i,三聲,所以,shǐ音也就出來了。
鬧了半天,始和屎就是同音。前兩年,市場上形形色色的行業都喜歡給自己取一個霸道的名稱,比如買水果店的叫“果郡王”,賣粥的叫“粥(周)天子”,結果,網友們腦洞大開,那麽挑大糞的老農豈不是要給自己取外號“屎皇帝”?也不知道始皇帝知道後心態有沒有崩。
好了,始不始的讀音梗先放一放,還是回歸始皇帝本身。由於始字所代表的開創之義,後人提到秦始皇都忍不住豎大拇指,稱他“千古一帝”。這樣一個馳名中外的人物,可想而知古往今來的吃瓜群眾對他的研究將是如何從廣度到深度,如何刨根究底,細至三圍、腳趾,針織屁股上有沒有痣估計都能摸個底掉兒,然而,讓人詫異的是,2000多年了,無論哪一屆吃瓜群眾都很慚愧,我們甚至連都他的基本情況都沒摸清,特別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身世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