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人格心理學

第六章 對新精神分析理論的總體評價

字體:16+-

第一節 理論特色

新精神分析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它有許多持不同觀點的代表人物,雖然他們在理論的側重點和具體的內容上各有不同,但卻有一些共同的特點。

一、強調自我的自主性及其整合與調節功能

經典精神分析重視先天自我的作用,而新精神分析則強調後天自我的價值。他們認為自我具有自己的能量來源和它的動機及目的,把自我看成是一個理智指導下的係統和人格中最富於獨立性的部分。例如,自我心理學的傑出代表艾裏克森在承認他的自我心理學是建立在弗洛伊德學說的“磐石”之上時,就公開宣稱他與弗洛伊德的主要區別就是重視自我。

二、強調文化和社會因素對人格的重大影響

經典精神分析堅持本能論和泛性論,這是其反社會因素的生物學化傾向的集中表現。而新精神分析的先驅阿德勒就已明確肯定“社會生活邏輯”決定著人的心理的發展,並主張應從社會環境中去尋找人類行為動機的根源。以“基本焦慮說”為代表的霍妮等認為,“戀母仇父”的現象不是幼兒的性欲所致,而是父親教管不嚴,母親寬慈溺愛的結果。以“人際關係說”為標誌的沙利文認為,人格並非單項圖式的構成物,而是一個人在人際關係交互作用的動態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相對穩定的完形或模式。

三、強調自尊心的培養和對未來的樂觀主義態度

經典精神分析主張性惡論,認為人的潛意識裏裝滿了不可告人的罪惡性欲,堅持先天生物決定論的悲觀主義態度,認為人注定要成為自己性欲和本能的犧牲品,這是人生悲劇的根源。但是,新精神分析則不同,他們認為人的發展有彈性,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衝突和挫折,不斷地向積極的方麵發展。沙利文明確主張,應當把病人當成人,注意培養他們的自尊心,解除焦慮,指出前景,培養他們對未來具有正確的看法。弗洛姆也指出,人的本質是善良的、具有彈性的,惡的軌跡來源於社會。真正的問題不是先天的破壞性,而是在於對社會的改造,使社會能夠更適合於正常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