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既平,國勢已振,而鄭氏猶踞台灣。東南濱海之地,禁民勿居,又禁出海之民,以為堅壁清野之計;仍時時有海警。八旗勁旅不習風濤,於此無能為役。自三藩既平,滿人思以功名自奮者,自然乘時會而生。台灣在臥榻之側,然惟漢人能圖之。成大功者姚啟聖、施琅二人,而世皆傳姚之功為施所掩。《國史》所紀,頗與私家所傳不盡合。而台灣之曆史,以前多不明了,茲悉約為辨正焉。
古書無台灣之名,而其地距福建之泉州絕近,豈得古沿海之人一無聞見?近柯先生劭忞著《新元史》,於《外國·琉求傳》後係論曰:“琉求,今之台灣。今之琉求,至明始與中國通,或乃妄傳為一,誤莫甚矣。”此說極是。史書中琉求有傳,惟《隋書》《宋史》及《元史》。《隋書》雲:“琉求國居海島之中,當建安郡東,水行五日而至。”隋建安郡,當今興、泉、漳、汀濱海諸郡地。又雲:“大業元年,海師何蠻等,每春秋二時,天清風靜,東望依希似有煙霧之氣,亦不知幾千裏。三年,煬帝令羽騎尉朱寬入海求訪異俗,何蠻言之,遂與蠻俱往,到琉求國,言不相通,掠一人而返。明年又往,撫慰不從,取其布甲而還。”《宋史》:“淳熙間,琉求人猝至泉州水澳、圍頭等村殺掠,人閉戶則免。”《元史》:“琉求在南海之東,漳、泉、興、福四州界內,澎湖諸島與琉求相對,亦素不通。天氣清明時,望之隱約若煙若霧,其遠不知幾千裏也。西南北岸皆水,至澎湖漸低。近琉求則謂之落漈。漈者,水趨下而不回也。凡西岸漁舟到澎湖以下,遇颶風發作,飄流落漈,回者百一。琉求在外夷,最小而險者也。世祖至元末,遣使楊祥、阮鑒等往宣撫,以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九日自汀路尾嶼舟行,至是日巳時,海洋中正東望見有山長而低者,約去五十裏,祥稱是琉求國,鑒稱不知的否。祥乘小舟至低山下,以人眾不親上岸,令軍官劉閏等二百餘人,以小舟十一艘載軍器,領三嶼人陳輝者登岸,岸上人眾,不曉三嶼人語,為其殺死者三人,遂還。四月二日至澎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