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後現代風格電影的發軔期:20世紀60年代
就像“後現代主義”這一概念一直難以確定一樣,後現代風格電影其實也是一個涵蓋豐富、類型交叉的現象,並非可以被清晰地界定。寬泛地說,首先是在歐美出現了一種後現代主義的社會思潮和文化景觀,進而影響到了藝術的立意與表達,出現了各種體現後現代特質的藝術創作。也就是說,在一種日益顯現的後現代文化背景下,體現後現代敘事風格的電影應運而生。這時期代表性影片有:《筋疲力盡》(à bout de souffle,1960)、《周末》(Weekend,1968)、《邦妮和克萊德》(Bonnie And Clyde,1967)、《真理報》(Pravda,1969)等。
若要在世界電影史中尋覓後現代電影發軔的蹤跡,那麽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的主將讓-呂克·戈達爾(Jean-Luc Godard)毫無疑問是一個標誌性人物。戈達爾是電影藝術由現代主義向後現代主義過渡的關鍵性藝術家,他的電影融匯了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雙重元素。1960年的處女作長片《筋疲力盡》(à bout de souffle)受存在主義思潮深刻影響,主體上是一部經典的現代主義電影,但後現代的風格元素已經在其中顯現。影片的男主人公米歇爾我行我素,熱衷於過冒險生活,隨心所欲地偷車打劫,隨心所欲地槍殺警察,隨心所欲地與女人廝混。這部影片中有個鏡頭,表現米歇爾在街頭的電影海報欄上看到了他所崇拜的好萊塢影星亨弗萊·鮑嘉,他滿懷敬意地行注目禮。這也是戈達爾在對好萊塢類型電影,特別是黑幫犯罪影片致敬。法國新浪潮的年輕導演們深受美國經典類型片的影響,往往在故事架構中留有一個犯罪片的線索或者類似的影子,按照戈達爾的話說,盡管他未必真的需要講一個故事,但影片需要一個故事框架,支撐起敘事。不過,戈達爾等“新浪潮”導演改寫了美國類型片,將存在主義的主題賦予片中人物,一些拚貼、跳接的手法已經接近後現代主義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