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歐美經典電影讀解

二、解讀方略:後現代風格影片基本範式與藝術意蘊

字體:16+-

一般來說,後現代風格電影是指帶有能反映後現代社會時代特征與藝術風格的電影。它具有知識分子精英的懷疑氣質,不再相信真理的存在和可追求性,不再相信人類解放的宏大敘事,也不再相信主體人的偉大神話;它對崇高感、悲劇感、使命感持疏離和拆解的態度,在具體攝製上,它往往把這種思想氣質融到電影的表現內容、反映視角、框架結構和鏡像語言,使得電影通常能顯出強烈的實驗性質和前衛立場;它在藝術表現上,是無中心的、無根據的、拚貼的、戲仿的、模擬的、多元主義的;它模糊了高雅與世俗、藝術與生活經驗的界限,往往是與消費社會的商業邏輯和高度發達的科技媒介聯係在一起的。這些是後現代風格電影的基本特質,也是基本範式與藝術意蘊的集中體現。具體見下。

1.基本態度:懷疑、反省與解構敘事主題的權威、唯一性

懷疑、反省、藐視權威、持批評視點是後現代主義電影的基本態度與立場之一。美國著名導演馬丁·斯科塞斯於1988年創作了頗具爭議性的影片《基督最後的**》(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直接向整個西方文明的奠基——基督教的經典文本《聖經》提出了挑戰。影片講述木匠耶穌在偏頭痛產生的幻覺中感到了上帝的召喚,認識到自己的救世主使命,從而開始了在沙漠中的苦行之旅。當他的精神能夠戰勝魔鬼的時候,他就具有了超能力,可以讓蘋果樹上即刻結出果實。但當他無法驅逐內心的魔鬼時,就會產生猶疑和惶恐,反而是猶大常常安慰和鼓勵他。在人性和神性之間搖擺不定的耶穌指使猶大去告發自己,以自己的犧牲來實現救贖世人的使命。就在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彌留之際,撒旦化身成天使來告訴他,上帝已經解除了他的使命,於是耶穌返回塵世,娶妻生子。幾十年後,病危的耶穌又見到了以前的門徒,才發現竟然被撒旦所誘騙的事實,於是請求上帝將一切重來。這次,耶穌終於在十字架上擺脫了撒旦的**,化身不朽。導演斯科塞斯頂住了很大的壓力才把希臘作家尼科斯·卡讚斯基的這部同名小說搬上銀幕。影片對耶穌和猶大等人物形象的顛覆性表現觸怒了宗教界人士,被認為是褻瀆聖典,在幾個歐洲國家遭到禁映。但這部影片很好地詮釋了後現代主義的藝術理念。傳統社會在認知世界、知識權利和話語闡釋等方麵是不平等的。就如同被賦予神格的《聖經》及其權威注解者一樣,有著統一而不容懷疑的專斷性。而在後現代的文化語境中,思想、知識、審美和傳媒,都不再是特權專有。電影這種藝術媒介的大眾性和通俗性本身便具有打破權威話語的優勢,不少後現代電影借助於對權威話語的改寫和重述來實現這一目的。斯科塞斯麵對權威話語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身為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他以自己的理解去重新塑造耶穌這個人物形象,讓他也像普通人一樣會左右不了自己的心魔,會犯下錯誤,從而賦予他更為真實和人性化的特征。同樣,拉斯·馮·提爾的《反基督者》(Antichrist)也把基督從神壇上拉了下來。影片借用魔鬼、女精神病人以及關於巫術的偽學術研究、三個乞丐等隱喻,顛覆了以耶穌為代表的男權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