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寧夏地理

第四節 寧夏生態移民建設成效

字體:16+-

麵對寧夏中南部地區貧困人口規模大、貧困程度深、生存條件差、發展難度大的現狀,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在不同時期,運用多種手段,采取靈活方式搬遷安置移民,實現了移民群眾脫貧致富、生態環境有效改善的雙贏局麵,較好地實現了“移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戰略目標,為西部貧困地區實現經濟發展、脫貧致富、生態改善多贏目標探索出了一條成功之路。

一、提高了移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擺脫貧困、走向富裕”是寧夏實施生態移民工程的初衷,也是移民群眾不懈追求的目標。移民搬遷後,在政府的引導支持下,充分利用現居地的優良環境和豐富資源,積極提高文化素養,學習生產實用技能,拓寬增收渠道,發展高效節水農業、特色養殖業和勞務產業,使移民的收入節節攀升。據統計,2011年遷入地人均收入達13459元,而待遷地群眾人均收入僅7023元,人均收入差異顯著。

除了經濟收入增加外,移民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還主要體現在安置區基礎設施建設及社會服務等各方麵。生態移民搬遷後,實現了“七通七有兩轉變”,即通電、通自來水、通柏油路、通公交車、通廣播電視、通郵、通電話,有學校、有村級活動場所、有醫療服務站、有勞動就業服務中心、有超市、有文化服務廣場、有環保設施,公共服務設施齊全,運行成本有效降低,服務質量明顯改善,移民生活生產條件普遍提高。

二、拓寬了移民群眾的致富渠道

為了保證生態移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政府在移民安置時把培育產業作為重中之重,通過培育現代高效農業、特色養殖業和勞務產業,積極有效地為移民拓寬增收致富渠道。搬遷前,大部分移民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於種植業,隻有少數以打工收入作為家庭的主要收入。這樣收入形式比較單一,一旦遭遇自然災害,農民收入減少的風險很大,甚至會導致溫飽都難以實現。而移民搬遷後,各移民安置區因地製宜,實施產業化經營,開展節水農業、設施農業、優質特色農業試驗示範,促進移民的生產方式逐步由粗放旱作農業向高效節水農業轉變,由廣種薄收向精耕細作轉變,形成了馬鈴薯、壓砂瓜、紅棗、葡萄、高酸蘋果、中藥材、苗木等特色種植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同時依托城市和重點工程,扶持移民從事建築、交通運輸、商貿和服務業,實現了移民收入來源由單一農業向第二、第三產業的轉變,增加了移民的工資性收入,有效拓寬了移民的致富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