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中部幹旱帶是指寧夏中部多年平均降水量200~400mm,引黃灌區以南,六盤山以北的區域。行政區域涉及寧夏四市的11個縣(區),包括吳忠市的鹽池縣、同心縣、紅寺堡開發區和利通區山區部分,中衛市的海原縣、中寧縣山區部分和中衛山區部分,固原市的原州區北部、西吉縣西部、彭陽縣北部及銀川市的靈武市山區部分,土地總麵積2.15×104km2,占全區總麵積的41.6%。該區域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內水資源最缺乏,自然災害最頻繁,生態環境最脆弱,農業生產最不穩定,經濟發展較落後的地區,同時也是我國土地荒漠化最嚴重,生態係統最脆弱的地區之一。
寧夏中部幹旱帶居於黃河衝積平原、黃土高原、鄂爾多斯台地、騰格裏沙漠及毛烏素沙地等地形單元的交接過渡地帶,自然區劃大部屬於鹽(池)同(心)荒漠草原區。地處寧南山區向寧北銀川平原的過渡區,海拔1300~2400m,地貌類型表現為台地、山地與山間平原、盆地交錯分布。大致以苦水河為界,東為靈鹽台地,是鄂爾多斯高原的西緣,地麵經過長期剝蝕,形成波狀高原景觀;西為牛首山、青龍山、羅山、香山等低中山地及鑲嵌於山間的清水河、苦水河等河穀平原和盆地,地勢比較平坦。
該區自南向北由中溫帶半幹旱區向幹旱區過渡,有明顯的大陸性氣候特征:冬寒長、春暖遲、夏熱短、秋涼早;日照充足,幹旱少雨,降雨集中,蒸發強烈,風多沙大。光照資源豐富,年日照時數在3000h以上,年輻射量達5800×106~6700×106J/m2。多年平均降水量自南向北由400mm遞減到不足200mm,7~9月降水量約占全年總降水量的60%~70%,並多以暴雨、冰雹等災害形式出現。年蒸發量高達2200mm,是年降水量的7倍多,幹旱指數為4~8。全年大風日數24~44d,其中沙塵暴日數12~34d,平均風速3.4m/s,並常伴有幹旱、冰雹、霜凍等自然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