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做溫暖的父母——理解孩子的心理語言

(一)“自我”形成與獨立階段

字體:16+-

青春期的孩子喜歡追求控製感,以表明自己長大了、獨立了。其深層原因是心理邊界(personal boundary)的問題。

我們知道,在任何與人有關的問題當中,諸如政治、經濟、文化、婚姻、家庭、心理等,總有一部分是在我們控製範圍之內的,或者說,是“在我們個人邊界之內”;而問題的另一部分是在我們的控製範圍之外,或者說,是“在我們個人邊界之外”。

心理邊界讓我們知道,什麽是我們能控製的,什麽不是。因此,要解決孩子一生將要碰到的、所有與人有關的問題,當務之急就是培養健康、成熟、高尚的心理邊界。當孩子能夠擁有堅實的心理邊界時,麵對問題就知道自己控製能力的範圍,解決問題將變得簡單:對自己不能控製的事放手,專注於自己能控製的事。

青春期的孩子比較容易將情感投注在自己不能控製的事情上,比如,社會製度、學校、老師、公司、老板、男朋友/女朋友、擁有心理邊界的其他人……這些事物通過心理邊界的“漏洞”進入他們體內,於是,他們感覺不爽,“你別惹我”!我們可以問問這些孩子:“你的身上有按鈕嗎?是別人在按動你的按鈕嗎?”這麽做,無非是想幫助他們認識到,如果一個人的心理邊界模糊,自我獨立性就會變弱,積極的情緒隨之減少(如同汽車漏油),既不敢說“不”(拒絕他人),也不敢聽“不”(被他人拒絕)。

因而,如果孩子在生活的每個細微之處都有自己明確接受和明確拒絕的東西,就能夠確立個人的獨立性,更加清楚自己是怎樣一個人。如果連自己是怎樣的人都不清楚,又如何去應對問題或改變問題呢?

父母如何判斷孩子的心理邊界出現了問題?有一個簡易的方法可供參考:

當孩子遇到問題,用詞模糊時,就說明問題出在心理邊界上。例如,“我不清楚”;“我不知道怎麽形容它”;“這事兒說不清楚”;“我也不知道是怎麽回事”;“我很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