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轉型中國:難點與路徑

三、中國社會保障體係改革的路徑選擇:基於理論模型的分析

字體:16+-

綜合發達國家社會保障提供方式與社會保障財政支撐方式的基本經驗,聯係我國社會保障體係現存的主要矛盾和問題,我國社會保障體係的改革必須在保障提供方式和財政支撐方式兩個層麵上綜合推進,而三元結構變遷和財政轉型構成了其中兩個關鍵的影響因素。考慮到多重目標的存在,我國的社會保障體係改革應當有一個合理的路徑安排,而其具體選擇則必須具有相應的理論基礎。

這裏,我們將依據中國社會保障體係改革所麵臨的基礎環境和製約因素設定理論模型的基本框架。

首先,我國社會保障體係特有的三元條塊分割主要來源於城鄉三元結構。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我國在傳統城鄉二元結構的基礎上,衍生出了一類介於城鄉之間的特殊群體,主要包括進城務工人員、鄉鎮企業職工和被征地農民。據估算,近幾年鄉鎮企業就業人數基本保持在1.3億人左右;進城務工人員已超過1億人,且每年保守增量達到400萬人;被征地農民達4 000萬人,每年增量約200萬人,這三支隊伍加在一起的人數,已經超過城鎮就業人數(高書生,2006)。考慮到這一群體的龐大規模和特殊身份,在我國社會保障體係改革路徑的選擇中,應當將三大群體的相互區分作為模型分析的一個基本要素。

其次,考慮到我國財政體製從國家財政轉變為公共財政,社會保障方式從企業保障轉變為社會保障過程的相互銜接,在社會保障普遍發展成為一種製度時,應當將其自然融入公共財政之中(林治芬,2001);而且在市場經濟體製尚不完善的情況下,社會保險、個人賬戶等其他社會保障方式的發展麵臨著巨大的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世界銀行,1994;阿馬蒂亞·森,1995),因此財政支撐在我國社會保障體係改革的過程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由此,我們又將財政支付型社會保障作為模型分析的另一個基本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