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進一步檢驗本書的觀點,我們也可以運用最近在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興起的大數據方法,尋找一些更加科學的證據。雖然人文研究跟社會科學的研究有很多區別,但兩者之間卻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要用更多、更好的證據來驗證研究者提出的主要觀點或者理論。理論創新和經驗證據的有機結合,才能更好地推進學術的進步和發展。從這個角度來看,人文學科尤其是文學研究,也可以選擇性地借鑒和學習社會科學中的一些有益方法。前幾章提到的本書的核心論點是:文學和文論的發展並不一定直接由社會文化的發展而決定,很多時候二者的關係可能恰恰相反,社會文化的發展以及社會運動可能會受到文學,尤其是具有本體特性的文論發展的影響。從本質上講,論點中描述的關係其實是一個因果關係:社會文化的發展和文學、文論的發展,這兩者誰是因,誰是果?從邏輯上來講,兩者的關係有三種可能:可能文學發展是因,而社會的發展是果;亦可能社會發展引起了文學的變革;當然也有可能是二者相互聯係、互為因果。前幾章的分析通過文本與邏輯分析印證了本書的核心論點。如果隻停留在這一步,前幾章的內容已經可以自洽。然而,這些分析依然擺脫不了案例“特殊性”的挑戰。如果我們將分析和案例的時間和空間都做擴展,本書的核心觀點是否依然成立?為了使論證更加全麵、更加具有科學性的一麵,我們可以采用社會科學中正在不斷被廣泛使用的“大數據分析”的“量化”方法。
所謂大數據量化方法,其本質和經典的文學包括文藝學研究中“定性”方法的出發點其實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從曆史和現實當中找到更多的證據支持,或者可以證偽研究者核心觀點的經驗證據。唯一的不同,可能是表現形式的差異。套用社會科學研究中的術語,定性研究和定量的數據分析方法最終都是為了“檢驗”研究者的核心論點。就本書的核心觀點而言,有兩個關鍵的元素:一個是社會的時代特征;另一個是文學的時代特征。所謂定量地“檢驗”本書的核心命題,是指從大量的數據分析中檢驗後者是否會直接影響前者的發展。而且,從研究的最終目的來看,我們關心的這個影響是社會科學中提到的“因果關係”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