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種宗教並存的狀況不僅僅包括佛教、基督教等神學宗教信仰,也還有原始宗教信仰和本土宗教信仰。在雲南大理的沙溪鎮,很多年前,便已有一年一度的“五老爺趕馬儀式”,它反映出白族馬幫的宗教信仰,同時,它也是茶馬古道上少見的以“趕馬”作為主題內容的本土宗教儀式。然而,提起這個趕馬儀式,就不得不先提及鼎鼎有名的沙溪了。
在沙溪寺登街中心的魁星閣戲台建築裏,關於沙溪的記載這樣寫道:“元代末期,寺登最終穩定為沙溪的中心集市區,明永樂十三年,代表佛家文化的興教寺擴建,清代,代表儒家文化的魁閣帶戲台建成,使沙溪寺登街逐漸成為至今世界上罕有的以民俗文化為依托,集佛教文化、儒家文化、商業文化於一體的古集市。”由此可見,沙溪作為茶馬古道的重鎮之一,它從曆史上便早已形成宗教文化多元化的特點。
(一)沙溪文化
2001年10月11日,世界紀念性建築基金會(WMF)在美國紐約宣布,中國雲南的沙溪入選2002年101個世界瀕危建築保護名錄,這一消息無疑震驚了沙溪,驚動了中國。因為與其同時入選的是中國萬裏長城、上海猶太教堂(這是當年猶太人來到上海避難的一個場所)以及陝西大秦基督寶塔及修道院。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小沙溪鎮,怎麽可能與萬裏長城同日而語。正是帶著這種疑問,使得世人認識了沙溪,也使得更多的人了解了茶馬古道。沙溪鎮之所以能夠入選世界紀念性建築保護名錄,究其原因就在於三點:一是地理位置特殊,實體建築保護完好。沙溪鎮地處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並流的自然保護區域東南部,過去,這裏曾經是茶馬古道雲南段通往西藏的必經之地,是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重要驛站,也是白族馬幫集聚最多的地區之一,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這裏繁華喧鬧,市場興盛,經貿發達,馬幫雲集,大量的西藏藥材、馬匹、皮毛和雲南的茶葉、食鹽在此交易,成為滇西北和茶馬古道上遠近聞名的重要貿易集市。後來隨著現代交通的發展,茶馬古道作用的消失,這裏又成了滇西北的交通死角,人跡罕至,市場滅絕,冷冷清清,過去的輝煌逐漸被世人遺忘,當年茶馬古道上大量的實體建築被保存下來,古集市的遺存也有幸未被破壞,被世界紀念性建築基金會的專家讚譽為“茶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二是建築風格迥然,建築很有特點。位於沙溪鎮中心位置的“寺登四方街”,它是沙溪鎮的靈魂及核心位置,“集寺廟、古戲台、馬店以及商鋪為一體。”不同年代、不同風格、不同文化的建築同處一地,交相輝映,渾然一體,成為茶馬古道上最具典型和少見的古建築群。三是文化積澱深厚,多種文化並存。曆史上,這裏是藏漢文化和白族原生文化相互碰撞的旋渦口,文化積澱濃厚,至今仍在沿襲著以佛家文化為重點、道家及儒家和白族民俗文化並存的格局。就這樣,沙溪鎮作為茶馬古道的重鎮,作為曾經繁華一時的馬幫貿易集散地,逐漸走進了人們的視野。走出了中國,走向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