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茶馬古道本身就是一個多民族馬幫“集合”的場所,不同民族的馬幫有著自己本民族固有的宗教信仰:漢族馬幫信仰佛教、原始宗教;回族馬幫信仰伊斯蘭教;白族馬幫信仰本土宗教;藏族馬幫信仰藏傳佛教;納西族馬幫信仰東巴教。這些根深蒂固的本民族信仰,被有意、無意地帶到茶馬古道上,形成了不同的馬幫文化,成為馬幫文化“百花齊放”的又一種外在表現形式。
在筆者采訪的雲南段內,位於鳳儀鎮的回族禮拜儀式是其中的一個典型。在回族,每日五次的禮拜,每次禮拜並不複雜,大概流程是:中午時禮拜叫作晌禮,分為前入拜、後出拜。前入拜中首先四拜叫作聖行,後出拜,即念經四拜叫作主命,最後再兩拜。晌午的禮拜共有十拜。這就是當地回族禮拜儀式中最重要的核心部分。每到做課的時間,村落裏便會響起提示性號角聲,居住在教堂附近的人便紛至遝來。筆者所采訪的馬存兆老人就居住於鳳儀鎮。據老人講,這樣的禮拜儀式對於趕馬人而言,顯然稍顯煩瑣,而且受時間、地理的限製,一日五次的禮拜不切實際。但回族馬幫一般擅長短途,甚至有的都稱不上是趕馬,隻是往返於鳳儀鎮與大理之間。那麽,在路途中,適當地減少程序、縮短時間的禮拜儀式還是可行的。外出的馬幫一般選擇在空曠的場地,麵朝家鄉的方向鞠躬、跪拜。筆者所見到的回族禮堂中,大部分是青年人,一代一代的傳承至今。回族馬幫也正是用這樣一種傳統的方式,在茶馬古道上隨時隨地的表達著自己本民族的信仰。
對於藏族,全民信教。在德欽縣時,筆者采訪到了這裏的趕馬老人以及相關研究人員,並且在文化站工作人員李娟的帶領下,來到了距德欽縣城80公裏外茶馬古道上的一處山崖邊。山崖上紅色印記的畫像,遠看像是一尊佛像,優雅而端莊,由於時間的久遠,石崖已被風化,漸漸出現了鏽色。經德欽縣政府、德欽縣文化站等相關機構的考證,已認定它是茶馬古道上藏族馬幫途經這裏“轉山”時留下的遺存。轉山是藏族對於宗教信仰追逐的“旅程”,也是心靈得到慰藉的過程,與我們所知道的“朝聖”一樣,在藏族人心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轉山可分為大轉、小轉之分。這取決於時間的長短、距離的遠近。所謂“大轉”,對卡瓦格博雪山而言,時間長達15天以上,一般是圍繞雪山的最外圍,藏民手執轉經筒,反複誦念唵(an)、嘛(ma)、呢(ni)、叭(ba)、咪(mei)、吽(hong)六字真言。而“小轉”在這裏隻需要三天。轉山是藏族馬幫在茶馬古道上表達信仰的方式,如果時間條件不允許,他們多半會縮短時間、簡化程序。因此,茶馬古道對於藏族馬幫而言,具備了表層與深層的兩層含義:表層意義來看,它起初是藏民對於茶葉本能的身體需求,隨之發展成地域之間、民族之間的經濟、商業的貿易需求;深層含義來看,藏族馬幫在茶馬古道上,向下可到卡瓦格博雪山朝拜,向上可到拉薩朝聖,這樣的旅程對於他們而言已經成為朝聖的又一種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