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點帶線,以線聯麵,是本文研究茶馬古道雲南段馬幫音樂文化的主旨思想。在所選擇地點上,本文第二章、第三章,以趕馬人及不同民族《趕馬調》作為一條主線,帶出第四章中的德欽弦子音樂文化,奔子欄鍋莊音樂文化,以及其他民族馬幫音樂。這樣的點、線、麵的想法,旨在環環相扣,從宏觀上把握現狀,勾勒出一幅茶馬古道雲南段選點的馬幫音樂文化現狀。
因此,在這樣的架構之下,馬幫音樂呈現出了典型性與多樣性的音樂特點。本章重點闡述德欽弦子與奔子欄鍋莊,它們不僅是當地最富特點的代表性音樂,同時也是藏族馬幫最喜愛的音樂消遣方式。德欽弦子本來就以自由、多變、元素豐富而聞名,它的音樂特點“形散而神不散”,呈現出較為統一的音樂形態特征。而奔子欄鍋莊舞雖然以嚴肅、莊嚴聞名,但它在茶馬古道上,卻是以一種集體大聯歡的別樣形式出現,引來眾多民族馬幫的加入。在雲南段,如果說漢族馬幫是以《趕馬調》作為馬幫音樂代表,反映出其人生觀、愛情觀、價值觀的話,那麽藏族馬幫則以趕馬山歌、趕馬情卦等民間歌曲,德欽弦子等民間器樂以及鍋莊舞等民間歌舞類共同構成了藏族馬幫音樂事象,並且無論是哪樣的形式都深刻體現出了藏族馬幫的宗教信仰,通過這些音樂事象可見,藏族馬幫對茶馬古道有著不一樣的認識與理解,這條古道之行對於藏族而言,不僅僅是商業貿易之路,它是人們心靈朝聖之路,甚至承載著所有藏民對於藏傳佛教的深刻敬仰。與此同時,為了豐富馬幫音樂,筆者兼具茶馬古道上納西族《趕馬調》、彝族三弦、他留人小三弦等調查研究。
在筆者看來,茶馬古道上的馬幫音樂,起初都是各自民族中最受喜愛、最有特點的音樂,它們主動或被動、有意或無意地被帶進茶馬古道語境後,從橫向方麵逐漸吸收和融合其他民族的音樂元素,在縱向上又不斷地被茶馬古道語境影響、改變,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馬幫音樂自己的特色。馬幫音樂不僅包括諸如《趕馬調》典型性的茶馬古道音樂,也包括趕馬路上眾多民族馬幫參與的眾多音樂文化活動。這些音樂事象共同勾勒出馬幫音樂的主體輪廓,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複雜、豐富多變的音樂係統,呈現出的正是各個民族音樂適應、融合、傳承與創新的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