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上所述,茶馬古道從自然生態環境來看,經過了馬幫上千年的不斷行走,正如魯迅先生曾說過的一樣:“世間本無道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茶馬古道已形成較為固定的路線、範圍及體係;從人文生態環境而言,它是一條流動的線性文化。曆代朝廷、統治者的支持,民間的剛性需求,以及獨特的馬幫情懷等人文因素,使得原本隻是民間自發組織的、物質需求的普通運輸之路,在曆史的長河中變得越發壯觀。應當說,它的出現與發展,帶動了漢、藏之間的經濟往來,起到了民族之間良好潤滑劑的功能,成為連接我國西南部眾多少數民族之間的紐帶,在政治、經濟、曆史、文化等方麵都發揮了重要的曆史作用。
也正是在這樣的地理交通係統內,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馬幫之間,通過貿易往來構成了比較趨同的生活習俗、價值取向、人生觀念、宗教信仰,以流動的姿態形成了一個十分獨特的社會群體。在茶馬古道雲南段中,各個民族的音樂文化正是通過這樣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通過這樣一個共同的語境,被最大化的凝練與融合,這為茶馬古道形成自己獨有的馬幫音樂文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正是在這樣的自然、人文生態環境中,茶馬古道上的“馬幫音樂文化”孕育而生,並體現出了自己鮮明的特質。
[1] 沈生榮主編:《圖說晚清民國茶馬古道》,1頁,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
[2] 這樣的三條路線即是茶馬古道中最早的曆史路線。
[3] 驛站,主要是接待和迎送以使者為主的過往旅客的一個政府機構,同時也是蒙古和西藏的使者們來往的道路。
[4] “市”在這裏為動詞,指交易、商品買賣。
[5] 參見:麗江束河鎮的“茶馬古道博物館”中關於茶馬古道重鎮——麗江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