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務

第六節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字體:16+-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的價值觀念呈現多元化,各階層之間人的生活水準落差擴大,家庭結構不穩定因素增加,社會競爭激烈,人際關係錯綜複雜……這一切變化必然給習慣於傳統的、單一的價值觀念和固定思維模式的我國公民,造成越來越多的困惑、疑慮和過重的心理壓力。這使廣大人民的心理承受能力麵臨嚴峻的考驗和高標準的要求。所以,現代社會要求人們不僅需要身體的健康,更要心理的健康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在中小學校開展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對中小學生的發展有著特殊的意義。

一、中小學生的成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學生處於長身體、長知識的時期,他們的生理、心理迅速發展、劇烈變化。陳沛霖、陳立華對武漢市1500多名初中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有50%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態良好,30%的學生基本正常,10%~15%的學生低於正常水平,還有3%~6%的學生存在比較嚴重的心理困擾(1995年)。楊蓮清對849名學生的心理健康的抽樣調查表明,至少有一項不健康者的檢出率為21.6%(1997年)。據王極盛對7562名中學生的調查,沒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的比例為68%,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占32%,隨著年齡的增長,遇到問題的增多,高中生心理健康情況比初中學生要差;女生比男生心理問題多(1999年)。中國兒童中心發布一份題為《中國兒童的生存與發展:數據與分析》的報告顯示:中國17歲以下的少年兒童中,至少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5.2%的兒童存在明顯的軀體化、強迫症狀、人際關係敏感、抑鬱等心理健康問題(2006年)。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對9015名中小學生(主要為10~14歲)進行了一次調查,發現17.4%的孩子“認真想過自殺”,8.2%的孩子甚至“做過自殺計劃”(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