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和改進青少年德育,關鍵是要抓住育人這個中心,其中要把德育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認真做好學校一係列相關的工作,包括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谘詢工作,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創造良好條件。為此,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谘詢事業如雨後春筍般地蓬勃發展。在此大環境下,我的老同學李百珍教授的《青少年心理衛生與心理谘詢》一書的暢銷,被評為天津市第七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進而被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作為推薦教材(見教高司〔1999〕47號文件),以至再版就不是偶然的了。
李百珍教授幾乎與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和谘詢事業的發展同步而行,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她開始在高校校園裏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試著為學生作心理谘詢,積累了一些經驗。90年代初,隨著臨床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社會心理醫學模式的轉化,她有幸受聘於天津醫科大學附屬第一中心醫院,以心理學者的身份從事臨床心理學工作,這在我國並不多見。她工作的主要對象是占臨床70%~80%的青少年。在臨床實踐中,她深感從事臨床心理學不僅需要有一顆慈善之心、高尚的品格、豐富的閱曆,還需要具備廣博的哲學、心理學的知識以及心理谘詢與治療的理論與技能。麵對時代賦予的機遇和挑戰,她不斷地學習,擴展、充實、深化自己的知識結構,艱苦地實踐著當代東西方多種心理谘詢和治療的理論與技術,積累了約二三千人次的臨床經驗。她邊做臨床,邊科研,邊給研究生、本專科生以及心理谘詢師培訓講課,並長期緊密聯係地做著這三方麵的工作,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融合具有東方哲學思想的順應自然理念與西方的人本主義理論為一體、輔以家庭支持的青少年心理谘詢與治療的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在廣大的來訪者及其家長中有較好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