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簡明教程

第四節 趙樹理 張恨水

字體:16+-

中國文學自五四開始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文藝大眾化”一直是作家們追求的重要目標。這是因為,文學在近代以來危機日重、救亡圖強的現實中被賦予重要使命,文學的作用被大大提升。要求文學能夠利用自身形象生動、傳播廣泛的優勢,發揮振奮民心、改良生活、傳播新知、反思傳統的特殊作用,參與到民族複興的偉大事業中來。何以才能真正實現“文藝大眾化”?五四後一代代作家們進行了堅持不懈的探索實踐,但效果並不明顯。新文學運動中誕生的“白話文學”,雖然在內容上匯聚了西方近代以來許多新的文化科學觀念,但文學描繪的生活形態和所形成的“歐化體”話語方式與一般大眾有很大隔膜。看不懂(亦聽不懂)、不願讀成了一般民眾對待新文學的基本態度。這成為新文學必須麵對卻長期難以解決的難題。趙樹理的創作正是在這樣的境遇中,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與重視。

趙樹理(1906—1970)的青少年時代是在農村度過的,他十分熟悉民間文藝的各種形式和底層民眾的文學偏好。他在對新文學與民間文藝的對比中,深感新文學受冷落的處境以及“歐化體”文學的弊端,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學習文學創作時就有意識地探索文藝大眾化的寫作路子。據研究所知,趙樹理在成名作《小二黑結婚》問世之前,就曾在各類報紙雜誌上發表過包括中長篇小說在內的二三十萬字的通俗有趣的作品。所以,趙樹理在40年代能夠連續推出極具新穎性的小說《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李家莊的變遷》等,並不是突發奇想的偶然。

要實現文藝大眾化,簡言之,一是要寫大眾的真實生活、表現他們的喜怒哀樂;二是要用大眾熟悉並喜歡的藝術形式。文藝大眾化就是要做到內容與形式的簡潔明暢、雅俗共賞。趙樹理的小說可以看做新文學“文藝大眾化”的成功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