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簡明教程

第三節 “先鋒小說”與“新寫實小說”

字體:16+-

“先鋒小說”是對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一種新的小說類型的稱謂,它初現文壇時被人們冠以“探索小說”、“實驗小說”、“新潮小說”、“後新潮小說”等不同的名目。“先鋒小說”和“十七年”時期的小說相比有著極大的差異性,帶有鮮明強烈的探索實驗性質。它的湧現,既與80年代中後期開放時代裏文學急於突破自身傳統的內在審美需求有關,又有著西方現代性和後現代性各種文化文學思潮觀念的持續性衝擊的深刻影響。“先鋒小說”的代表作家作品有馬原的《拉薩河女神》《岡底斯的**》、洪峰的《奔喪》《極地之側》、餘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現實一種》、格非的《迷舟》、孫甘露的《信使之函》、蘇童的《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等。

與傳統小說相比,先鋒小說的實驗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反小說——故事情節淡化。先鋒小說首先是打破了傳統小說的故事性。50年代以來,作家將自己束縛在主題、題材上,“寫什麽”是他們關注的問題,表現出對社會問題的關注。而先鋒小說與傳統小說不同,先鋒小說重視的是敘述本身,他們在意的是講故事的形式(敘述形式),而不是故事的內容,為此,他們不惜運用虛構、誇張、編造的手段,拚接、剪貼生活中可能沒有而小說藝術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稀奇古怪的故事情節。在文本特征上體現為敘述遊戲,結構散亂破碎,人物趨向符號化,性格缺乏深度,使讀者由對人物和意義的關注,轉向對敘述過程的關注。故事性是傳統小說的要義,而先鋒作家顛覆了這一小說的原命題,孫甘露的《信使之函》這篇所謂的“小說”,既沒有明確的人物,也沒有時間、地點,更談不上故事。他的每一次寫作都是一次“反小說”的語言遊戲。格非的《迷舟》講述的是戰爭與愛情的古老戰爭故事。寫的是北伐戰爭時期,孫傳芳部下蕭旅長奉命於大戰前夕潛回故裏小河村查明敵情,在回家為父奔喪期間與表妹杏私通,然而在敘述中,整個故事的關鍵性部位卻出現一個“空缺”。蕭去榆關到底是去遞送情報還是去會情人杏?這在傳統小說中無疑是一個精彩的**,然而,在文本中卻被省略了。這個“空缺”不僅斷送了蕭的性命,而且使整個故事的解釋突然變得矛盾重重。餘華的《四月三日事件》是對少年心理的書寫,他以一個無名無姓的“少年”視角狀寫了少年的恐懼,以及對生存環境怪異的感覺,少年穿梭於現實與幻覺之間,用幻覺來審視現在,而在對幻覺與現實的反複辨析中,故事的連貫性不斷被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