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現代文學史(下)

一、現實、象征與玄學的結合:辛笛、鄭敏等九葉派詩人群像掃描

字體:16+-

九葉詩人既不滿於新月派某些詩人對現實的逃避,也不滿於中國詩歌會某些詩人對藝術的忽視,開始實踐一種全新的不同於前人的“綜合”的詩。在九葉詩人看來,成功的詩作應該努力在現實與藝術之間求得平衡。他們希望詩在現實之外還享有獨立的藝術生命,既不能讓藝術逃避現實,也不能讓現實扼死藝術。

九葉派詩人的寫作各不相同,但他們都分享著一些共同的詩歌追求,那就是袁可嘉所概括的將現實、象征與玄學綜合在一起的詩。這種概括既關照到了詩歌與現實的緊密關係,也注意到了藝術的內在規律,即表達的暗示性和間接性,還呼應了詩與思融合的時代要求,顯示了九葉詩人不同凡響的詩歌誌向。當然,由於出身、教育、個性、人生經曆的差異,九葉派詩歌在“綜合的詩”這一旗幟下展現了各自不同的色彩。辛笛和穆旦都曾以“手”作為詩歌想象的主體,但是辛笛的《手掌》在結構上是發展的,而穆旦的《手》在結構上卻是並列的。九葉派詩人在表現對戰爭的思考、對愛情的探索等同一主題時展示了相當豐富的差異性。

九葉詩人中最年長的詩人是辛笛。辛笛(1912—2004),原名王馨迪,生於天津,祖籍江蘇淮安。他從小接受私塾教育,古典詩詞的熏陶在他1936年出版的第一部詩集《珠貝集》中有深刻表現。《印象》《航》《生涯》《冬夜》《夜別》《二月》等都運用了豐富的古典詩歌意象,並深得古詩含蓄精練、不講語法的妙處,如《夜別》中的詩句“鞭起了的馬蹄不可少留/想收拾下鈴轡的叮當麽”。1931年入清華大學,1936年又遠赴英國愛丁堡大學就讀,與艾略特等現代派詩人一起切磋詩藝。西方文學的教育和海外的留學經曆,使英語詩歌又成為辛笛作詩的資源。在收入《手掌集》的許多詩作中,都能看到異域文學的影子。比如“夜來了/使著貓的步子”(《門外》)和“如貓的霧爬行於路上”(《尼亞加拉瀑布》)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艾略特《普魯弗洛克的情歌》中關於霧的描寫。但辛笛不僅僅是現代的,他的詩也是古典的。同樣在《門外》,題記引用的《落葉哀蟬曲》就為整首詩營造了特有的氣氛。他的代表作還有《巴黎旅意》《杜鵑花和鳥》《狂想曲》《再見,藍馬店》《刈禾女之歌》《對照》等。這些作品寫於詩人求學異域之時,因而帶有濃厚的鄉愁氣息,然而異域社會的見聞開拓了他的視野,增進了他的詩藝,使其鄉愁不同於古典詩歌的鄉愁,而是融入了現代表現手法的鄉愁。抗戰勝利後,辛笛進入了新的寫作階段。正如《一念》中所寫:“我們如其寫詩/是以被榨取的餘閑/寫出生活的沉痛/眾人的你的或是我的”,這一時期的詩歌表明了辛迪從早期倚重於象征和玄學逐漸轉變為綜合“現實、象征與玄學”的過程,其代表作《邏輯》《憔悴》《手掌》《甘地的葬禮》等發表在《詩創造》和《中國新詩》上,展現了詩人用現代技巧表現中國現實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