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現代文學史(下)

一、張愛玲的生平、創作與《金鎖記》

字體:16+-

張愛玲(1920—1995),原名張瑛,上海人。她家世顯赫,祖父是清末名臣張佩綸,祖母是李鴻章之女。1939年入香港大學文學院學習,1942年香港淪陷後她回到上海入聖約翰大學,但很快就輟學而專事寫作。1943年是她天才表現的一年,她在《紫羅蘭》《萬象》《雜誌》等刊上發表《沉香屑:第一爐香》《心經》《傾城之戀》與《金鎖記》等小說,而且一個23歲的姑娘寫出《金鎖記》這種沉鬱深刻地透視人生的作品,令人為她的早熟感到吃驚。當然她的早熟、深刻與悲觀,可能同她出生的那個日趨沒落散發著黴氣的家庭有關。

如果說1943年是她天才爆發的一年,那麽,1944年就是鑄成她終身悲劇的一年。她與張天翼一樣,都是適合寫中短篇而非長篇的作家,然而對自身才情並無自知之明的她卻在成名後的1944年1月,開始連載起長篇小說《連環套》來。傅雷在《論張愛玲的小說》中推崇《金鎖記》的同時為作者編造墮入《連環套》這樣惡趣的小說而感到痛心。這也是鄭振鐸與柯靈的態度。柯靈的雜誌罕見地在《連環套》未連載完就發批《連環套》的文章並為鄭振鐸傳話,就表明了這一點。差不多同時胡蘭成卻在《評張愛玲》中為張在《連環套》中所表現出來的生活就像強奸既然不能反抗那就反過來享受的人生態度加以盛讚;張也發表了《自己的文章》對傅雷等人的忠告加以拒絕。胡蘭成接著發表第二篇盛讚張尋求“安穩的人生”的評論,甚至在為《連環套》辯護的字句上都與張的答辯類同。張不吃傅雷等人忠言逆耳的苦口良藥,很快就投入文化漢奸胡蘭成的懷抱。於是1943年光彩照人地在文壇亮相的張愛玲就像一顆匆匆閃過的流星。在她與胡蘭成婚前的1944年3月到7月發表了短篇小說《花凋》與《紅玫瑰與白玫瑰》,8月與胡蘭成結婚後她的創作力真正衰竭了,此後幾乎再無藝術上多少值得稱道的作品問世。